探射燈:校舍設計「進化」 見證時代變遷

本港的中、小學設計曾經歷多次轉變,由「天台學校」到「千禧學校」,設計方式可謂天翻地覆。有工程師坦言,校舍設計的變化過程,見證着時代變遷。

60年代衍屋邨附建學校

二戰後五十年代初,大量內地移民湧入,本港出生率亦急速上升,政府宣布興建官立小學。當時的官立小學呈「L」形,設二十四個標準課室,可謂是現代標準校舍的基礎。五十年代中,政府在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大量興建徙置大廈,其後陸續出現位於大廈天台、地下及頂樓學校。至六十年代初,政府推出公共屋邨,衍生出與屋邨大廈相連的附建學校,其後更發展出獨立於大廈的「火柴盒」學校。

「火柴盒校舍」是設備完善的獨立建築物,設計採「內廊式」,走廊兩側均是課室,與現時校舍的單邊開放式走廊大不相同。政府於八十年代發展出標準的學校設計,對比往昔,新設計較大,設施較好。其後為了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更出現了兩座校舍共用一座禮堂的「連臂式」學校設計。

至千禧年代,校舍設備再度升級,出現千禧學校,新設計下教員室和休息空間均有所擴展。

工程師黃澤恩指,過去曾承接部分千禧學校工程,它們均有標準化的建築圖則,由設計至課室數目均有一定要求,務求盡用空間,一般為「L」形或「U」形。他續指,隨着時代改變,建校用地及建築經費亦有不同,校舍設計遂與時並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