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團派告別歷史隨想

一朝天子一朝臣,證諸中共歷史最為明顯。曾經是中共政壇最大勢力的共青團,在短短的三年間,已由紅得發紫變成分崩離析,僅餘下的幾個要員大將,如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副總理汪洋、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等,都不大可能進入權力核心,再努力挺進,頂多也只會是「屋簷水滴進鍋頭裏——多得一滴是一滴」。

像胡春華在新時期開「平反」之風,為反貪出現的誣告澄清,官媒讚揚廣東的大膽做法「是一種責任擔當的具體體現」。胡春華此舉,能否為他積聚更高支持度,仍有待觀察;不過,「團派」進入歷史,則是彰彰明甚。

團派曾經顯赫一時,中共十八屆政治局委員二十五人中,來自團派的有九人;中共十八屆中央書記處七人中,團派佔了五個。然而,正如同文指出,其黃金歲月已一去不返。第五代上台後,團派的許多大老虎被拿下,習近平更明言「不要幻想做接班人」,是以說團派進入歷史一點也不為過。

老朽想起宋朝歐陽修的《朋黨論》。古代的「朋黨」一詞,使用時往往含有貶意,如「禁朋黨以勵百姓」、「朋黨比周以弊主」,臣下團結難免形成「拉幫結派」,對任何政權未免特別敏感。歐陽修於《朋黨論》卻指出朋黨有邪正之分,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並進一步提出小人不可能結成真正的朋黨的論點,肯定了君子結為朋黨的正面作用,「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周武王把全國所有的臣屬三千人團結成一個朋黨,而周朝任用這種朋黨所以興起的緣故。

是以「拉幫結派」並不可怕,問題是,我們要分出正邪,不要「以同利為朋」。新一代重用之江新軍、閩江舊部及清華老同學等為政壇新寵冇問題,最緊要係要「以同道為朋」,真正為人民服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