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營人:長者及長期病患易現低溫症

新曆年前香港迎來最溫暖的12月,但受到北極震盪和高空擾流的影響,大家沒有預計和準備下在農曆新年前迎接59年來最寒冷的1月,更出現過百宗低溫症個案。低溫症乃體溫下降至攝氏35度,通常因寒冷天氣所致,在戶外逗留過長時間、房間無足夠的溫度調節設備或掉進低溫的水中。

對於不能活動以產生熱能的人,如長者或長期病患人士,出現低溫症的機會較高。一般健康人士如無穿戴足夠保暖衣物在外逗留,或運動過久至力竭而不能再產生熱能,也有低溫症的危險,尤其以為飲酒能驅寒者。

即時求醫 勿放暖水中

低溫症的徵兆有疲倦、呼吸急促和皮膚冰冷;體溫持續下跌時,顫抖變得更嚴重;情況再惡化,顫抖反會停止,患者會神志不清、呼吸困難或掙扎。如懷疑出現低溫症,應即時求救。等待急救時,將患者移至室內,使其體溫回升。在起碼攝氏18-20度和暖的地方脫去已濕衣服和抹乾身體,然後用被、毛巾或其他衣物包裹身體,但不應將患者放於暖水中、按摩或用燈照,以防表面血管擴張過快,令體內維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血流減少。

如要在低溫下運動,應先在溫暖的環境熱身,穿多層不太厚的運動服,讓層間的空氣加強保暖效果和方便置換,需要時戴帽和手套。不宜空肚運動,宜及時補充能量,喝和暖的飲料,但不可含咖啡因;要保持足夠體力回到室內,盡快換掉濕衫,然後拉筋。

幼童、長者、長期病患者,尤其有呼吸道、心臟問題、較嚴重關節炎和曾中風等人士,不宜在寒冷環境下做運動。

游頌輝

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

http://www.cns.cuhk.edu.hk/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