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潛水 揪出雪卡毒元兇

【記者鮑旻珊報道】水肺潛水是不少港人喜愛的休閒活動,有研究海洋生態的科研人員特地學習水肺潛水以進行科學潛水,目的是深入海洋找出港人喜以入饌的石斑等魚類如何受雪卡毒素污染。

結果,帶來驚喜,科研人員發現魚類是進食含有毒素的微藻受感染,而非文獻所指的大型藻類,該發現將有助抽出有問題魚類及受污染的地點,避免市民進食有問題魚類,保障健康,同時令研究人員不止局限於實驗室工作,有利本地科學研究的長遠發展。

城市大學的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珊瑚魚體內的雪卡毒素及可持續發展的水產養殖技術。實驗室副主任陳荔指出,不少港人喜歡吃珊瑚魚如石斑,但這些魚容易受雪卡毒素污染,人類一旦進食受污染的魚,有可能中毒,出現麻痹,嚴重者會死亡。而且雪卡毒素屬脂溶性,若濃度不夠高,難被發現,毒素慢慢在人體累積,到出事的時候會很危險。

魚類進食有毒微藻感染

陳荔在二○○五年開始,到雪卡毒素污染嚴重的基里巴斯共和國深入研究毒素的源頭,他決定學習潛水,以便到海底找出「兇器」,經觀察發現,魚類在進食珊瑚上的藻類時,一併將含有毒素的微藻進食,有別於以往文獻指,魚類是食大型藻類而受污染,「若非潛入海底,是難以發現。」

以往研究人員取得所需樣本後,便直接回實驗室分析研究,如今能親自潛到海底直接觀察海洋生物的微妙變化,目擊毒素如何在食物鏈中轉移,在海底的觀察中,研究人員發現草食性魚類進食有毒微藻後,被肉食性魚類捕食後,肉食性魚類因而死亡,由於缺乏天敵,草食性魚類大量增加,破壞食物鏈,同時亦令大型藻類被過度進食,損害生態系統,以上的發現皆是過往只在實驗室工作時,未能觀察到的變化。

陳荔指出,現時政府若在進口珊瑚魚中發現受雪卡毒素污染,會將這批魚直接送到堆填區,因珊瑚魚來自不同珊瑚礁,沒有可能逐條檢驗,只能全部扔棄。

他認為,今次利用水肺潛水作研究是一個起步點,希望日後可擴大到其他水域,找出受污染的地方,避免從這些地方入口魚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