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血液及性接觸播疫 須防蚊叮

【本報訊】寨卡病毒經由伊蚊傳播,○七年至一三年在東南亞地區出現零星個案後,近期在拉丁美洲多國爆發,巴西更有多名嬰兒懷疑從母體感染,出現小頭症。

世衞:傳入中國意料之內

該病毒暫時未有藥物預防,要避免感染,須防蚊叮,但病毒有機會經血液或性接觸傳播,使用安全套相信有助減低病毒傳播。隨着旅客頻繁穿梭各地,寨卡病毒的擴散更為容易,世界衞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指,中國與拉美各國交往頻繁,出現傳入個案是預料之內。

一般人被帶有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白紋伊蚊等叮咬後二至七日,會出現包括發燒、皮疹、結膜炎、肌肉痛、關節疼痛和疲累等輕微徵狀,現時僅透過紓緩治療處理徵狀和預防病人脫水。要預防感染寨卡病毒,首要是預防被蚊叮及防止蚊蟲孳長,如穿鬆身淺色長袖上衣和長褲,並於外露皮膚塗上含避蚊胺(DEET)的驅蚊劑;外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返港後,十四日內須繼續使用驅蚊劑,若感到不適,要將行程告知醫生。

由於該病毒可能引致嬰兒小頭症,孕婦和計劃懷孕的女士應延遲到受病毒影響的地區,如必須前往,應在途中採取適當避孕措施和防蚊措施,計劃懷孕者返港後廿八日內亦要繼續避孕;男士到受影響地區返港後廿八日內,應用安全套;若有與感染該病毒脗合的病徵,更要在康復後六個月內使用安全套,以免將病毒傳給伴侶;而有免疫系統疾病或嚴重長期病患者,出發往受寨卡病毒影響的地區,應在出發前六星期諮詢醫生,採取額外預防措施,免受叮咬。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