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近期在拉丁美洲爆發,多名孕婦疑感染後誕下小頭嬰。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估計,該病毒有機會因基因改變,在人體生長及傳播的能力增強,只要病毒傳到整個東南亞,包括內地,本港便有機會出現感染個案。他認為,現時最重要是做好滅蚊控蚊工作。
袁國勇表示,寨卡病毒於一九四七年首次在烏干達發現後,只出現零星病例,但在二○○七年起,開始在太平洋島嶼爆發,去年更在中南美洲迅速傳播,可能已變種,但未能確定哪個基因出現變異。
他稱,該病毒引起最大的問題是孕婦可以將病毒傳給胎兒,引致嬰兒小頭症,造成腦部退化,影響發育,更會導致失明等問題。雖然現時未有絕對的科學證據證實,該病毒導致孕婦誕下小頭嬰,但因為腦部發育出問題,情況不能逆轉;此外,以往亦有案例引致神經系統疾病「林巴利綜合症候群」,可以導致癱瘓和呼吸困難,故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雖然傳播寨卡病毒的蚊蟲多屬埃及伊蚊,但袁國勇指出,目前最少有十三種伊蚊可以帶此病毒,故不要以為香港沒有埃及伊蚊,就不會出現個案,目前最重要是滅蚊控蚊,反而發出旅遊警示並非有效防治的方法。他呼籲孕婦或打算懷孕的婦女,不要到病毒爆發的地區,以免胎兒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