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解困新聞學

香港傳媒主要採用偵查式的報道手法,發掘各類政經社會問題,然後多加追查。其實,外國近年興起了一種名為「解困新聞」的新報道手法。顧名思義,這種手法視傳媒為社會集思廣益的公共平台,一同解決大家面對的困難。

東方報業近期廣泛和連續報道了一系列關於南亞裔人士對社會影響的文章,更獲特首在施政報告答問環節時點名道謝。該系列報道是從一宗單一事件新聞報道開始,之後逐步深挖,其本質並沒有超越偵查式報道手法。可是在系列報道中,卻開始加入了對問題的多角度分析,例如嘗試探討南亞裔人士滯留跟香港所簽署國際條約的關係、該類人士的人數和在港狀態等等,從而又滲透了一點「解困新聞學」的意味,並最終引起決策者的注意。

在香港,比較積極投入「解困新聞」的傳媒人以黃永最為聞名,但是這種對處理新聞的看法似乎仍然沒有成為主流。縱觀東方報業雖不是公共討論的平台,但這次以自身資源作調查分析,探索解困之道,卻又符合了「解困新聞」的一些理念。

這個新聞傳播領域的新理念由美國自由作者大衞‧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提出。其精神是致力於達到解決問題,而非只是發現問題的新聞報道。他本人也致力於對社會改革的報道,主張關注誰和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的報道。傳媒被譽為社會的第四權,發揮着市民輿論監督政府的力量。在當下社會力量日漸增大的時代,傳媒加入成為解困平台,或許會成為良好管治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