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和諧曲重彈 搞鬥爭依舊

兩年多前政改之役、佔中、雨傘運動打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朝廷收起了第四代胡錦濤的治國理念——建設和諧社會——的說法,祭起了鬥爭哲學,把反對派、香港人爭取真普選、反篩選視為對抗中央、對抗一國,挑戰中央權威、一國權威,破壞一國兩制,裏應外合外部勢力干預。

為此,朝廷和香江府衙組織了大規模的反擊、鬥爭行動,發動群眾,大打民意戰、輿論戰、法律戰,不惜社會撕裂,矛盾激化。好彩,朝廷沒有失去「最後的理性」,守住了不妥協、不流血的底線,香港免遭災難性事件,社會大致穩定。

這個結局也得益於香港人的理性和素質。香港政改問題、普選問題雖然是香港人極力爭取的目標,也為之奮鬥了二十多年,深信此關乎能否保衞香港的人權、自由、法治等核心價值和社會制度。然而,畢竟不是生死攸關,香港最終有甚麼樣的普選也到不了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地步,中港之間的關係和香港早已進入中產富裕文明社會,這些都決定了香港人爭取普選和民主基本上使用的是文明方式,不會「玩命」。對此,朝廷也看得清楚,雙方的衝突和鬥爭都在文明社會的框架內。

儘管如此,香港多年來的社會和諧也已受到了相當的損害,香港正在演變成一個政府與人民之間、不同利益群體之間、不同觀點群體之間互不信任、互難溝通、互相詰難、互相拆台、不是我把你鬥倒,就是你把我鬥倒的「烏眼雞」社會。這樣的社會,政府和人民的關係尤其緊張,中港之間隔膜甚深。

有鑑於此,政改泡湯之後,朝廷又重彈胡錦濤時代的「共建和諧之曲」,日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的元旦「獻詞」專門論述一番。不過,香江府衙和CY近期之所為,依然是「鬥」字當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