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地區人士影響力大

房屋問題令政府承受的壓力持續上升,也成為輿論的焦點議題,尤其是公共房屋的供應過於緩慢,追不上社會的需求,房委會去年九月的數字顯示,公屋輪候冊申請宗數再創新高,增至二十八萬五千餘宗,估計輪候平均需時延長至三點六年。

年輕人無力買私樓,只能寄望上公屋。據房委會的統計,在非長者單身申請人中,竟有近三成屬於大專或以上學歷人士,情況格外引人注目,數字反映年輕人對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缺乏信心,寧願提早入紙申請公屋。

現實而言,過去三份施政報告都提出所謂短中期土地供應,市區內仍有不少政府用地可盡早取回,然後通過城市規劃程序作更改用途或增加發展密度,力求在合理時間內多提供公屋用地,問題是難過區議會這一關,因有太多既得利益干擾。有趣的是,幾份施政報告或明或暗地批評區議會不願配合房屋政策,未能急市民所急。如首份施政報告稱「需要相關地區人士的支持」,第三份更指「關鍵是地區及其他人士必須給予支持」,用語尤為強烈。所謂地區人士,就是區議員及其所屬的地區團體,可見政府並非不了解阻力所在。

早前有團體發表全港棕地資料研究報告,指出二○一三年九月政府建議發展朗屏邨以北橫洲棕地,可興建一萬七千個公屋單位,預計容納五萬二千人,最後因元朗區議會的反對而被迫擱置。可見地區人士之影響力,連政府也莫之能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