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政壇上新陳代謝

區議會選舉,各主要政治陣營基本上是有得有失,建制派仍然主導十八區區議會,有年輕黨員上位,但也有資深黨員下台。

泛民方面,議席有明顯進帳,在沙田區打得漂亮,但葵青區也有損失,有年輕人當選,也有重量級人物落選,成敗得失有多元因素,各區的各候選人有其主觀及客觀原因。泛民議席有增加,建制得票有更大增長。總而言之,兩大政治陣營,經雨傘運動及政改爭論後,各有輸贏。

區選後,有一項新現象,就是年輕人的冒起。他們在選舉過程中,表現出新活力而不是大叫政治口號,能細說如何推動社區發展。大家對舊臉孔已感厭倦,也對現時政局感無奈,於是大家希望尋求新面貌、新景象,於是年輕人變成他們的選擇。不單是選民,傳媒朋友都愛尋找年輕人的新故事。因此政治上應已進入新陳代謝的階段,如果有政黨仍未洞悉這社會現象,他們必然會落後於形勢。

求變、新面貌、新氣息及新景象必然是未來政黨發展的新思維。說真的,我們在立法會的資深議員、政黨領袖,不少都已從政三十年,他們都倦了,市民也倦了。政治上我們要有新領袖,立法會內也應該要有新議員。

今日新人、素人的吸引力,必然令各政黨重新部署明年立法會的選舉,新人必然是重點考慮。另外,政府也要認真對待年輕人參政,我們的資深官員也要懂得與年輕人交往。

是時候放手給年輕一代,讓他們接力,用他們的朝氣及活力,推動香港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