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個字去概括今屆區議會選舉,或許就是「新」:新面孔當道,投票率創新高,政治新格局。面對這種新形勢,如果選舉策略未能與時並進,便只能吃大虧,不知傳統遊戲參與者吸取教訓了沒有?
按照建制派祖訓,區議會選舉是地區工作的比併,民生事務的較量,政治議題可免則免,這樣便能順利收割社區耕耘的成果。但從今次區選所見,這本老皇曆已顯得不合時宜了。以前社會對立未算很嚴重,兩邊陣營之間還有大批中間派選民,建制派避談政治,鬥拚民生,贏面自然較高,然而,近年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尤其在佔領行動後出現嚴重撕裂,中間派選民大幅萎縮,民生牌威力隨之大減,結果就是紛紛爆出意外戰果。
相對於建制派,本土派和傘兵更懂得走位,在傳媒鏡頭前高舉雨傘運動的旗幟,落到區裏則「收起把遮」,以「植根社區」的新鮮人形象亮相,因而贏了不少中間票,加上本身的「黃絲」鐵票,雙劍合璧,把不少建制派老巢連根拔起。據聞,工聯會王國興在東區小西灣的選情一度吃緊,後來經人點撥,調整策略,站街喊咪時力數激進派對手的「佔領史」,結果以拋離七百多票勝出。王國興的勝選究竟跟調整戰術有多大關係,很難得出一個量化的結論,但如果其他建制派亦有打「佔領牌」、「黑金牌」和「拉布牌」,泛民候選人再沒有這麼容易偷雞成功,則是肯定的。
建制派在宣傳策略上亦是相形見絀。在港府的高度「配合」下,今次區選社會上氣氛冷淡,波瀾不興,但網絡上卻是另一個世界,「臉書」等社交網絡平台幾乎被泛民候選人佔據,建制派仍是靠用旅遊巴接載長者到票站投票,手法顯得老式和偏狹,這恰恰解釋了為何許多泛民新丁會得票不俗,而不少建制老將為何會痛失街亭。鞏固舊票源固然必要,開拓新票源更是致勝之道,建制派與泛民誰與時並進,誰落後形勢,明年立法會選舉會有更清晰的答案。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