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目光不夠遠

早前,我的友人跟一位居港多年的外籍朋友,談到香港的前景。雖是「老外」,但非常熟悉香港,同時亦頗為憂慮香港未來在國際上的位置,他見到有一點情況是頗值得關注的。

對於一些表面的問題,如英語能力、土地不足、產業單一化等都不是新鮮的題目,而且統統都涉及政策層面,不是個人可以改變之既然因素;但他提到一點,值得我們留意的,就是香港人的目光只停留在一個地方。

他舉例說,兩星期前的俄羅斯客機在西奈半島的空難,涉及二百多條人命,加上延伸至恐怖襲擊,故幾乎所有海外傳媒都以頭條作詳盡的報道,有些更以節目形式深入跟進。但香港的傳媒好像不太關心,電視台則只有兩分鐘左右的報道,更是放於較後的位置,反而一些反反覆覆,似新實舊的新聞,如立法會內之胡鬧、擾攘多時的鉛水等,卻繼續成為焦點……我明白的,但是否太集中呢?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目光確是輸蝕。

友人不同意:「香港有特殊的位置,是難以取代的,特別是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增加下,更有發展良機,特別是一帶一路,香港可以作為……」話未說完,他即作出反駁:「一帶一路正是一個例子證明我的觀點,如果香港是有廣而寬的目光,目標就不是成為一個『連繫人』,而是要成為一個被人爭取連繫的人……」

他見我有點猶豫即補充說,正如曾風光一代,支撐芬蘭經濟的N字頭電話,在最風光的時候只向8210、3310的舊模式去尋求「進步」,卻忽略了全球正在設法改變這種舊有模式,結果就是跟不上智能電話整個概念的轉變……頓時,看看我放在桌上的智能電話,再回想十年前那部N字頭的電話,或許他「在地」的見微知著,比站在高崗上帶領山下羊群的人,會看得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