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仔粉、雞蛋仔、豆花、煎豆腐、豆漿、腸粉、燒賣……一直以來都是香港地道的街頭小食,只要有一定的質素,無不大排長龍。如今,米芝蓮由高級走向基層,推介了二十三家香港地道小店,對本地文化及小本經營者來說是一個肯定。之不過,有不少人擔心,這個善意的祝福,隨時成為這些小店之「催命符」!
近日,一個介紹台灣食物的電視節目,見到的除了是令人垂涎的食物,我們還見到了希望。記得去年曾經到台灣進行文化考察,參觀了很多文化創意產業,當中包括很多由年輕人經營的心血,有成功有失敗,姑勿論結果如何,他們都較我們幸運,起碼擁有一個嘗試的機會。例如,有年輕人做到出色的胡椒餅,他可以用合理的價錢租個舖位,將自己的興趣與技能發展成事業。
除了台灣,內地在這方面的發展亦非常進步,去年參觀了一些文創區,看到內地部門對有關產業的支持,實在令香港的相關部門面紅耳赤。最令人讚嘆的,他們不單止鼓勵年輕人如何發揮創意;而是撥出地方,鼓勵他們勇於「發夢」,最重要是勇於失敗,實在非常難得!
在香港又如何?日前看了一個新聞節目,談到多年前政府搞出一個活化工廈,將所有年輕人的夢想打殘,其中一位年輕人說:「以往行偉業街總會聽到重金屬音樂的聲音,但活化工廈政策一出,統統被趕走!」在香港,政府及其政策非但沒有作出扶助,反而是打殘了文化產業及小本經營等多元發展,而且過於擔心年輕人會失敗、太過計較失敗帶來的損失,卻忽略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重要!因此,香港小食獲米芝蓮本值得高興,但在政府袖手旁觀下,地產霸權操控嚴重,令租金上升至一個瘋狂的地步,愈出名只會引來加租苛索,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