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八年,中港兩地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互關係也變得複雜,矛盾增多,總的感覺是負面多於正面,消極多於積極。在中央看來,香港人心沒有回歸,離心離德,漸行漸遠,香港經濟不振,民生下降,競爭力下降,對祖國的「利用價值」銳減,有成為包袱之勢。而在香港人看來,回歸十八年,不像九七年前朝廷宣傳的那樣「回到祖國懷抱後,香港會更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也不像九七年前朝廷描述的那樣令到香港人既當家作主,又享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而是香港逐漸內地化,太過親密融和的關係,各個方面的頻繁交往,香港人覺得自己熟悉和享有的公共空間被大大擠壓,生活方式、行為模式被肢解、弄亂,面目全非。
如何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愈來愈堅持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是從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立社會主義集權制度、對內對外、久經考驗的生死鬥爭中,千錘百煉產生的一整套政治文化中而來的。這套政治文化引導下的中央對港工作方針,在認定香港的利用價值已經大大降低,認定香港的離心離德和中港矛盾已經挑戰中央權威、一國權威、國家主權以至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時候,就會愈來愈強勢對港,用鬥爭方式解決矛盾,而且會認為這些鬥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朝廷別無選擇。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朝廷就不會在乎香港人面對威壓的感受,而香港人則是「壓而不服」。
眼見香港變成這個樣子,中港矛盾難以擺平,愈演愈烈,朝廷當然不願見,這絕非三十年前中央設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解決香港問題的初衷。中央當年設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初衷和目的,就是為了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長期成為對中國現代化事業作出特殊貢獻的會生金蛋的鵝。對此,儘管中央愈來愈失望,但還是千方百計地找出香港能夠「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支點,振作起來,急起直追,保存和增加對中國現代化的價值,否則,就是「一國兩制」大政方針的失敗。
正是基於這樣的心態和考慮,日前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三五規劃」,提出了「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的時代新目標。對朝廷來說,回歸的香港在「十三五規劃」中,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地位和功能都不合格,不夠高,不夠大,都有待於提升。然而,如果提升不了會怎樣呢?朝廷的態度清楚而簡單,香港的價值將更低,會真的被邊緣化,最終走向衰落,成為中國南方一座普通的城市,這樣的城市,中央還有必要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嗎?中央將怎麼向全國十三億人民、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說明有必要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殊地位?
香港要享有特殊政策,首先就要具有特殊地位、功能和價值;失去了這些,香港也就失去了享有資本主義制度、生活方式不變的基礎,失去了維護香港一系列核心價值的前提。回歸十八年來,香港人爭取民主,爭取普選,竭力維護自己的核心價值,這些都沒有錯,很必要,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但如果忽略和削弱了上述基礎和前提,香港對國家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的價值、地位、功能銳降,那麼香港的這些爭取努力都將難達目的,甚至有強烈的反作用。
香港的命運既掌握在中央手裏,也掌握在香港手裏,大家合力提升香港的地位功能乃唯一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