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染寨卡病毒 可致器官衰竭

港人愛旅遊,更喜歡發掘「古靈精怪」的旅遊地點,被稱為世外桃園的瓦努阿圖、斐濟更成旅遊勝地。香港感染及傳染病學會代表曾德賢指出,由白紋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近年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漸見活躍,特別是非洲及亞洲。最新一期《臨床傳染病期刊》報道有人去過大洋洲國家庫克群島(Cook Islands),返回美國後病發並證實感染寨卡病毒。本港暫時未發現病例,但感染寨卡病毒嚴重者可致器官衰竭,不容忽視。

白紋伊蚊可傳播多種傳染病,包括登革熱、黃熱病、基孔肯亞熱及寨卡病毒等。曾德賢表示,寨卡病毒於一九四七年首次從猴子身上發現,至一九六八年首次在人類身上出現。多年來在不同地方都有感染爆發,但規模不及登革熱,多數涉及數百人。最近期一次爆發在○七年,於南太平洋的雅浦島發生,約二百人中招。

病徵與登革熱相似

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病徵與登革熱相似,包括發燒、皮疹及食欲不振等。兩者最大分別,是寨卡病毒可導致眼睛發炎,病人通常有眼紅及眼痛徵狀;登革熱則為後眼窩疼痛。寨卡病毒最嚴重可致器官衰竭,但不會如登革熱一樣導致病人出血,故一般不會致死。寨卡病毒與登革熱一樣,沒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只可給予病人支援治療。感染者大部分病情輕微,可於兩周內自行痊愈。

曾德賢表示,最新一期《臨床傳染病期刊》報道,一名中年人去過庫克群島,返回美國後出現眼紅、發燒及皮疹,醫護人員以為感染登革熱,但測試呈陰性反應。病人血小板並無下降,肝功能受影響,輾轉才發現感染寨卡病毒,病人最終自行康復。

只靠基因測試檢定

由於寨卡病毒由白紋伊蚊傳播,白紋伊蚊在地球赤道上、下卅五度最多,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加上非、亞地區漸成港人外遊熱點,曾德賢認為難保寨卡病毒繼續擴散,甚至傳入本港。

現時市民及醫護人員對寨卡病毒的認知相對低,且未有快速測試,只可靠基因測試檢定,令寨卡病毒較難被發現。曾德賢強調,滅蚊及防蚊是最有效防止感染蚊傳疾病,呼籲市民提高防蚊意識。

記者黃卓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