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會面對死亡,但談論到籌劃身後事往往有所忌諱。有調查發現,八成受訪者認為身後事能按自己意願主理重要,但真正付諸行動準備後事的受訪者僅兩成二;六十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未有預備後事佔五成九。負責今次調查的機構解釋,港人受傳統觀念影響,不少長者認為身後事應由後人處理,在生時「講死」不吉利,在長者面前亦有忌諱,不敢提、不敢問,導致自主後事觀念與行動出現落差,建議社會加強推廣生死教育,提供有關身後事的資訊及選擇。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今年三月至九月,訪問了一千零四十七名不同年齡人士,了解他們對自主後事的看法。結果顯示,八成受訪者認為自主後事安排重要,當中六成六是六十歲以下人士,反映愈年輕、愈傾向自主後事安排;近三成受訪者選擇自創輓聯,如「死得招積」、「笑傲江湖」、「Let it go」等,充滿黑色幽默。
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主任冼鳳儀表示,港人受傳統觀念影響,不少長者認為後事應由後人處理,以及家庭中仍有忌諱,導致自主身後事的觀念與行動有落差。她指,曾接觸過一個個案,長者鼓起勇氣與家人談論身後事安排,但「未講到戲肉」,家人已截停說:「你會長命百歲、你會無事、唔好講呢啲嘢……」令長者無奈暫停話題;亦有個案一晚舉行三次不同宗教儀式的喪禮,原因是家人在宗教儀式上有爭拗。該會早前推行「生死之交」計劃,協助參加者與家人打開生死話題,自主籌備身後事,包括完成後事心願。
八十一歲陳麗嬋婆婆四年前經歷喪夫之痛,她於丈夫在世時曾為他買件西裝作為死後壽衣,但最終發覺不合身,加上她之後因哮喘入院徘徊生死邊緣,觸發她決定提早為自己的身後事做準備,包括在子女陪同下前往深圳訂製自己喜歡的壽衣及壽鞋,並已將首飾分配後人,免後人將來煩惱:「一個人要嚟得開心,走要走得開心,搞好身後事就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