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網絡語言與官媒美容

最近官方公布了中國語言報告,教育部主管語言文字的官員稱,網絡語言已經成為漢語中活躍的一部分,然而,許多網絡詞語如「草泥馬」、「屌絲」、「逼格」等,造詞格調不高、品位低下,卻被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使用。該官員表示,網絡低俗語言大量湧現,聚集了社會戾氣,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各取所需 何必一律

確實,很多人反感這些低俗粗鄙的網絡語言,但它的存在自有理由。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大眾參與,而不像傳統媒體一樣只有少數精英主導。社會上始終存在兩套甚至多套話語體系,正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焦大說的話不一樣,這是客觀存在。要求焦大像林妹妹一樣說話,既無必要也無可能。而且互聯網的影響就在於眾聲喧嘩、草根顛覆精英,或者說網絡是平等的,沒有中央,沒有權威。不同的人可以相互辯論爭吵,也可以各說各的。正如官方希望正能量、主旋律、正確的導向,百姓偏好曝光醜聞、揭露腐敗、監督權力。

人類有多種語言資訊需求,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既有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品,也有販夫走卒底層江湖的東西,各取所需,偉大領袖毛主席也寫過「不許放屁」的詩句。互聯網資訊更為海量,但人們根據喜好選擇平台、內容和語言,幹嘛要強求一律呢?妄圖治理語言,很讓人懷疑動機和最後的效果,給打壓輿論和限制表達披上堂皇的外衣。全國人民都像官媒一樣說話才是悲哀。或者像歌功頌德的文人雅士一樣唱和應答,不敢橫眉冷對、嬉笑怒罵醜聞惡事,於社會進步何益?

實際上比所謂網絡粗俗語言更惡心的,是官媒中類似「狠抓、深入、高舉、高潮、兩手抓、一個中心兩個點、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的空話、套話。在網絡時代,這些黨八股在另外一個話語市場大行其道,僵化思想、固化表達,讓人們懶於思考、拙於表達。官方要治理,首先請從新聞聯播的前二十分鐘語言開始。語言不是行動,只能引導,沒法強行限制。要是不說也會憋在心裏,伺機發洩。網上說說,總好過街頭的示威騷亂。不喜歡哪類語言,自己可以不看、不用,用自己的語言影響受眾。

通俗搞笑 取悅網民

網絡粗俗語言的氾濫,官方也難辭其咎,甚至推波助瀾。在中國的網絡審查中,防範的都是政治表達和敏感詞,而對辱罵、人身攻擊的污言穢語和各種變體,網開一面。在經過官方審查的書籍、影視、廣告中,粗鄙詞語屢見不鮮。某些領導為了顯示親民拉人氣,也會賣弄網絡俗詞。最典型的就是官方喉舌《人民日報》也用「屌絲」等詞,吸引讀者。

但網絡時代,這些官媒得了便宜還賣乖。《人民日報》最近發文,斥責網易在轉載它的文章時,經常斷章取義,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吸引眼球。互聯網的競爭就是要引人關注,用好奇、反常、涉性、娛樂等符合人性的方法,博取點擊。

某種意義上,《人民日報》應該感謝網易,它改了你的標題,但全文發了你的文章並註明來源。沒有類似網易的網絡傳播,又有多少人會關注《人民日報》「高舉、狠抓、深入、高潮」的官樣文章呢?

即使是《人民日報》的微博和旗下的人民網,也在適應網絡特點,天天賣萌、祈福、點蠟燭、上表情,用娛樂、人情味、通俗搞笑取悅網民。《人民日報》的微博在發布自己的文章時,也會修改標題、重置導語、吸取亮點。如果像報紙一樣,標題又臭又長、導語充斥口號和眾多領導的名字頭銜,別說沒人會點鏈接,微博的一百四十個字也不夠呀。都是出來賣的,自己賣相不好,別人幫你整整容,還噘甚麼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