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工廈政策失敗!為了配合六大優勢產業發展,政府六年前拍板推出活化工廈政策,發展局最終於月前叫停。本報記者近日巡視多幢已獲批可作「康體文娛場所」用途的工廈,發現大部分均已變成寫字樓,真正用作文藝創作用途的屈指可數。有藝術工作者直言,工廈可讓他們更輕鬆地進行設計工作,但看到不少藝術工作者因工廈轉化為商用性質及加租問題而被迫遷出,大嘆心灰意冷。藝術工作者何去何從,令人憂慮。
活化工廈政策截至上月底,地政總署共接獲一百六十八宗重建或整幢改裝申請,其中一百一十三宗已獲批准,當中三十九宗可作「康體文娛場所」用途。記者日前往位於觀塘、九龍灣及長沙灣,共十二幢已申請進行活化、並獲土地註冊處簽立特別豁免書、可作「康體文娛場所」用途的工廈視察,發現四幢已改裝作商業或寫字樓用途,兩幢則被大集團收購,其餘六幢被棚架圍封,正進行改裝翻新工程。
其中位於觀塘成業街一幢工廈,已改裝作商業用途,暫時僅有兩個單位與康體文娛有關,分別為一間連鎖舞蹈教室及一間音樂中心,其大堂則貼滿商用寫字樓出租廣告。至於觀塘海濱道一幢工廈大堂裝潢華麗,保安稱經活化後,大廈現為一大集團寫字樓,無任何康體文娛場所。至於長沙灣長義街的一幢工廈,改裝後則分成商場及寫字樓兩部分,整幢大廈只有一層由非牟利機構為本地時裝設計師而設的Fashion Farm Foundation,有八個小型工作室及共用空間可供租用。
於兩年多前在「基地」開辦手作眼鏡工作坊的Emily慨嘆, 工廈活化後,大多轉變為商用,而且租金勁升,對藝術發展毫無意義,她現時租用的工作空間因有資助,租金較便宜,「周圍都唔再係工作室,而係變做商店咁,對我嚟講,仲有咩意思呢。」她表示,觀塘花上好幾年時間,才發展成一個藝術小社區,近年工廈藝術場所卻慢慢被取締,變成商場及玩樂場所,「身邊有朋友因為負擔唔起租金而要放棄自己嘅藝術工作,見住藝術家一個一個咁搬走,有時都真係幾心灰意冷,感覺就好似得番自己單打獨鬥咁!」
事實上,能夠「存活」於已活化工廈的藝術工作者可謂寥寥無幾。從事皮革創作的Joe,一年前聯同拍檔Jacky從屯門搬到牛頭角一個四百平方呎的工廈單位,她表示,觀塘工廈租金大幅上升,已再不利於藝術工作者集結,而活化工廈愈搞愈差,簡直是多餘措施。其所在工廈尚未活化,惟對面已有兩幢新落成的甲級商廈,毗鄰亦有一幢工廈正在翻新。Joe坦言擔心不久將來,亦會因加租而被迫遷。
「活化工廈政策」於○九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並於一○年四月一日起實施,原意是配合發展六大產業,呈交立法會的文件亦清楚列明,經濟機遇委員會建議把未物盡其用的工廈重新發展,以提供更多土地及可用樓面,供文化及創意產業和其他合適產業之用。至今年八月,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宣布有關政策將於明年三月底結束。
「活化應該係加強社區活力,個政策只會令到拆樓!」長期關注活化工廈情況的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麥海珊指出,當局推行活化政策不但達不到「活化」原意,更令租金上升,激發了全港工廈的炒風,「(政府)根本唔知有乜嘢人用緊個地方。」她表示,為全港工廈用途「拆牆鬆綁」,允許「創意工業」及其他新興工業合法使用工廈單位,才是長遠之策。
發展局發言人指,活化工廈措施須兼顧香港整體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相關工廈業主和使用者的意向,後者受市場因素左右,政府並無針對或傾斜任何特定行業。
文:陳曉瑩
圖:吳康琦、關萬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