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是未來幾場重要選舉的序幕,其結果並非孤立,而是帶有連串影響,受到各方政治勢力高度重視,實在不難理解。建制與泛民兩大傳統勢力早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於選舉中,固不待言;傘兵組織與本土派等新勢力,也不甘後人,矢言要奪取議席,以便開拓新戰線。
明年立法會選舉與今年區選關係密切,可以說得上有首尾相聯的關係。區議員是政黨的地區樁腳,更是立會分區直選的橋頭堡。區選獲得議席愈多,黨友在地區內的人脈伸展就愈有利,動員力也愈大,毋庸置疑。
為甚麼不少政黨明知勝選不高,也千方百計尋覓代理人空降某些選區?答案就是要測試水溫與試票,為明年立法會的大選區作戰做偵察工作,以便更有效做後續部署。由此可見區選與立選的微妙關係。泛民政黨資源不足,難以在四百三十一個小選區都派人參戰,在試票功能上明顯較弱,殆無疑問。相反,建制的優勢明顯。不過今屆區選多了傘兵及本土派的新勢力,情況或有變,但總體上的影響有限。
同樣重要的是,立法會有五個「超級區議員」的功能議席,由全港合資格選民一人一票選出,在氣勢上可壓倒其他議員。不過參選的必須條件是,個人首先要贏得區議員的席位,還要獲得十五位區議員的聯署提名,才能成為候選人。
今次區選各黨派出龐大人力參戰,其中一個考慮,也是為了可自主提名不求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