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諾貝爾獎昨日率先公布醫學獎結果,內地八十四歲中醫女專家屠呦呦(音:優)、美國科學家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及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奪得獎項。坎貝爾及大村智憑發現新藥,對抗由寄生迴蟲引起的傳染病而奪獎。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就憑研究中醫古籍,研發出抗瘧疾藥青蒿素及雙氫青蒿素而獲獎。屠呦呦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即無博士學位、無放洋背景,亦無內地兩院院士頭銜,她卻成了史上首位奪得醫學諾獎殊榮的中國科學家,令中醫藥研究成就打入諾貝爾殿堂。
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三人的研究為改善人類健康帶來無可估計的裨益,亦令纏擾全球數億人的疾病提供治療。委員會更指,屠呦呦研究抗瘧疾藥成功,令內地政府投放的大量科研資金用得其所。三人合共取得八百萬瑞典克朗(約七百四十四萬港元)獎金,一半由屠呦呦所得,另一半由坎貝爾及大村智平分。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政府開展名為「五二三項目」的抗瘧疾研究項目,屠亦加入研究。屠整理歷代醫籍、走訪老中醫,篩選出六百四十多種可能抗瘧疾有效的草藥,當中包括黃花蒿,即蒿屬的一種。屠和研究團隊將草藥提取物在白老鼠身上進行抗瘧疾測試,進行過三百八十次實驗,甚至不惜以身試藥。
而經歷了一百九十次失敗後,屠在晉代葛洪所著的古籍《肘後備急方》中看到幾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她靈機一觸,用沸點較低的乙醚,在攝氏六十度下從青蒿提取物質,即後來的青蒿素,最終在一九七一年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原蟲的抑制率達百分之百。其研究成果隨後得到證實,青蒿素亦成為抗瘧新藥原料。二○一一年時,屠已憑藉抗瘧疾的貢獻,獲得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獎,她亦是歷年第十二位奪醫學諾獎的女性。
八十五歲的坎貝爾和八十歲的大村智則因研發出新藥對抗寄生迴蟲引起的疾病而獲獎。大村智在早年研究中,從來自高球場的土壤樣本中,成功抽取名為鏈黴菌(Streptomyces)的細菌,並從中隔離出多種微生物,再抽取有用部分,培養成阿佛曼鏈霉菌,用以對抗有害微生物。坎貝爾將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其中的阿維菌素(Avermectin),進而改造成伊維菌素(Ivermectin),有效對抗多種迴蟲疾病,如河盲症及象皮病等。
屠呦呦稱是從電視上獲知得獎,但強調這不是她的個人榮譽,而是中國內地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村智昨受訪稱:「我從微生物中獲益良多,因此我寧願把獎轉贈予微生物。」坎貝爾對獲獎感驚喜,亦大讚曾經與他共事的夥伴。
1935年生於山梨縣,在東京大學獲得藥學博士學位,亦在東京理科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北里大學名譽教授。他專門研究微生物及生物化學,其研究有助發現逾400種化學成分,讓數以億計病人受惠。
1930年生於愛爾蘭,1957年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默克醫療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其後擔任研究所的高級科學總監。坎貝爾專門研究寄生蟲,現為新澤西州德魯大學的榮譽退休研究人員。
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21歲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獲派中醫研究院的中藥研究所工作。她多年來從事中藥及中西藥結合的研究,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以及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她和丈夫育有兩女。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