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監督本意 打破威權

雲南省保山市市長吳松被問:「你做過雲南大學校長,那和做市長有甚麼差別嗎?」吳松答:「做校長,你說得再對,教授們也可能說你錯了,因為真理是相對的;做市長,你說得再錯,他們也肯定說你是對的,因為權力是絕對的。」

吳松這番話,真富啟發。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哲學家休謨有名言:「任何人在被證明值得信任前,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也所以,論者便指出:一個只有命令和服從關係的階層體系,其發展最後一定會出現一連串結果,這結果就是濫權,是以只有對各種威權保持合理的懷疑及合理的不服從,體制的權威才會去做值得信任的事。

眾所周知,濫權會造成腐化,因此需要監督。然而,監督者和被監督者又很容易互相勾結,甚至拉幫結派,官官相護,尋且「人走茶未涼」,這無疑便失去了監督的本意。不久前,本報「神州觀察」便有一篇分析,指出「權力絕對」令貪腐難防的問題。文章指出,在第五代領導人發動一輪輪的反腐中,紀委尤其是中紀委作為反腐主力,居功至偉。但與此同時,隨着反腐深入,紀委的權力也在膨脹,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誰來監督中紀委?

有論者指出,在所有監督裏,最有效的則是「恢復不信任的價值」,而讓公民媒體參與監督;權力之所以會腐化濫權,通常是對威權的過度依賴,且不會、也不敢被質疑。此所以哲學家一早看出:「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

中國要成為「領導型國家」,要與時並進,對「絕對權力」要有所改變。在互聯網時代,人們有了覺醒,權威和人民在權利關係上已開始對等,拒絕服從不等於「尋釁滋事」,開放的新型大國要尊重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