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已通過教資會的審核,在正名大學一事上已幾無懸念,剩下來的只是等待政府的正名批准。一般來說,由於教資會已在學術和管治水平上認同教院的表現,政府批准的考慮應該會更正面,普遍相信教院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可以正名大學,屆時香港便有八所由政府資助的大學。對教院的師生來說,這是他們多年來努力的成果,除了是認同教院在教研上的實力之外,也是對教院多年來對社會貢獻的肯定。
一所大專院校即使有出色的表現,若是沒有大學的名銜,在香港是會被視作低一等的院校。這一方面有華人文化的原因,華人文化對名稱很重視,沒有大學之名的院校自然會被看低一線。另一方面,政府從來對大學一詞牢牢控制,從殖民地年代便是如此,當時南來的大專院校,莫不是以書院名稱營運,為的是政府對大學一詞的嚴格管制。教院是以前五所師範學院合併而成,剛開始時的教研實力和大學水平或有距離,但經多年來教院的努力,現時正名對教院來說是實至名歸。問題是:教院正名之後的發展如何?教院在急劇轉變的大學界別中如何發揮其角色?未來政府如何在專上教育上定位,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教院本來是以培訓教師為主的院校,但以前不通過其升格為大學的原因,是其時的教院學科單一,教資會並定下教院要升格的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三個學科範圍的自我評審資格。教院其後多開了其他非教育專業的學科,並加強其科研的力量,當教院正式升格為大學之後,本來以培訓教師的定位會否有變,卻是一個關心教院發展的人的疑問。
一家大學不可能只對某一門學科重視,因為大學本身就是人才薈萃的地方,各方的學者會在其專業上發熱發光,所以大學的發展方向必然是各個學系的百花齊放,這也是大學之所以是大學的原因。要讓未來的教院大學化,政府在教院的支持便顯得重要,除了是財政上的支持之外,教院未來是否可以涉及其他學科,甚至是步向綜合型大學方向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觀乎內地和台灣的師範大學,大多是朝綜合型大學方向發展,有些師範大學甚至乎開辦商學院和工程學院,未來教院是否走上類似的路,就讓人充滿期待。
教院近年的科研水平提升了不少,但教院如何在香港大專界中清晰定位,卻是影響着教院的角色發揮。名稱上不是將學院改成大學便是一個定位,因為角色定位很重要,尤其是在競爭劇烈的香港大專界別。「教育大學」這個名稱聽起來很是順理成章,因為以前的幾所學院升格,都是簡單的將學院改成大學。但「教育大學」一詞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將來教院的定位,要是稱作師範大學,由於有內地和台灣師範大學的經驗,定位上可以更具彈性,可是名稱的更改涉及校友、在校學生、師生各方面的意見和感情因素,並不是容易下的決定。
局外人可以滔滔不絕的表達看法,但最終還是看教院師生的決定,可是這個名稱上的選擇,或會無形地影響着將來教院的定位和發展。
而教院正名的啟示,是對一眾躍躍欲試有意升格為大學的大專院校,一個很好的榜樣。但一家院校要有使命,不是為了升格為大學而升格,而是通過升格為大學去達成其成立的使命。政府面對一眾等待升格的申請,是否簡單的按本子辦事便可以了?教院升格一事也打開了香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潘多拉盒子,在人才競爭日劇的國際大環境,這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是不能掉以輕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