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42%房顫患者屬隱性

忽然「暈陀陀」及心跳不穩,慎防是心房顫動(房顫)的徵兆。有調查推算,本港最少五萬多人患房顫,四成二屬隱性患者。房顫易誘發中風,確診房顫的受訪者中,六成人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九至二十倍。負責調查的「心臟健康列車」估計,隨人口老化,二○三○年本港房顫患者將增至八萬多人,十五年內增幅逾五成,建議市民定期身體檢查,包括做心電圖。

「心臟健康列車」去年五月至今年七月期間,透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簡易心電圖」為一萬三千多名市民檢查,結果發現二百三十九人患房顫,當中四成二屬從未診斷出患房顫的隱性患者。年紀愈大患病比例愈高,男性患房顫比例較女性高一倍。

中風手尾長 死亡風險兩成

房顫徵狀未必明顯,患者中有六成半從不自覺有病徵。心臟內科專科醫生兼「心臟健康列車」召集人陳藝賢解釋,部分年長患者因傳遞心電的房室結老化,定期檢查都未必測出問題。他擔心,忽視房顫可誘發中風。患者心跳不規律令血液流動不正常,血塊若由心房游走到腦部便致中風。

調查亦發現,房顫患者中,六成人每年中風風險達百分之三點二至六點七,較一般人高出九至廿倍。他形容,房顫引發的中風「手尾長」,死亡風險高達兩成,即使患者「大步檻過」,導致傷殘的機會亦達六成。

2030年患者或增至8.3萬人

陳藝賢又說,以全港七百萬人口、房顫流行率為百分之○點七四推算,本港應有五萬三千名房顫患者,估計二○三○年時,房顫流行率會升至百分之一點一,患者人數增至八萬三千多人。關注團體「起搏之友」副主席、心臟內科醫生蔡致中鼓勵市民,特別是五十歲以上人士應每年檢查身體,包括檢查心電圖,及早診斷房顫,一旦確診便要用藥及監控肥胖等高危因素。

現年七十歲的馬女士一向定期檢查身體,並未確診房顫,但四年前中風病發,送急症室搶救及昏迷七日後終甦醒,才證實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過去三年多,她憑意志完成康復治療,現毋須用拐杖或輪椅輔助走路。她坦言,大病過後更着重健康,戒口養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