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那些偏頗的傳媒怎樣辯說,香港的零售下跌已既成事實,且還有再下跌的空間。零售下跌會產生心理預期。預期一是租金下降,預期二是企業裁員和倒閉會增加;從現時許多地區出現眾多吉舖現象,這兩個預期正在實現。
零售下跌,經濟信心下降都會進一步打擊本地消費,外來消費已因強港元打擊外國旅客,所謂本土派的排斥內地旅客活動不受控制,亦使不受強港元影響的內地旅客卻步不來。整體外來消費需求都正在減少,這些內外因素均構成了惡性循環。如趨勢不改,零售及相關服務行業的收入與就業都會滑落,中下層的就業,便會受到很大的挫傷,貧窮問題也必然更為惡化。
或許香港經濟未至全面衰退,社會最弱勢的中下層居民承受最大的打擊,不應是香港這樣發達社會所應坐視的。特區政府要未雨綢繆,在失業惡化前扭轉形勢,關鍵是重建經濟信心。方法是促使零售消費不跌反升,其實不難。一是恢復一簽多行,並從深圳向廣州擴大;二是開放更多內地城市作個人遊。與之配套的是社會與政府限制極少數人借反水貨來排斥內地旅客。
現時內地消費已漸從奢侈品轉移為日用品,香港服務行業的更多行業和更多地區會受惠。如元朗開闢行人專區以減擠迫。並嚴加市容管理,不會出問題。這樣解困方案對政府和政黨是一塊試金石,是討好少數幾十個反中的政治流氓,抑或是維護廣大中下層居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