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些人在所謂的光復反水貨行動中,拿着龍獅旗揮舞,解釋是因眷戀殖民地年代的光景。我明白,水貨的問題的確影響了當區居民的生活,以事論事,問題是需要正視和解決。但一些有心人,卻刻意在這民生事件上,滲入了一些港獨的政治因素,反而令焦點模糊起來,甚至令人反感,特別是真正體會過英殖的一群人!
英殖年代有多好?近日引起全球關注的難民問題,就正正令人想起英國有多「好」——英國當年在聯合國,將香港「推薦」成為越南難民「第一收容港」,將英國的大義,英國的仁慈,建築在香港人之上,令香港變成一個另類的國際城市,成為國際人道主義的焦點!
早前有馬鞍山的街坊跟我想當年,細說當年白石難民營的日子:「催淚彈也是那時第一次聞到!」由於南北越難民時有衝突,縱火暴動,而且營內藏有大量武器,執法者往往需要使用武力才能平息,更試過挾持懲教員逃走。「當時住馬鞍山的氣氛非常緊張,亦好擔心治安,坐巴士、小巴出入時,經常有警員設路障,上車逐個人檢查!」這些「好」日子,都是被作為第一收容港後,英殖給予香港人的大禮!
無可否認,英國帶來的司法和管理制度,以及具前瞻性的規劃,是令香港起飛的主要原因,當然亦涉及其本身利益。但可以將一個彈丸之地,一聲令下成為第一收容港,當年有沒有想過香港的地方不足?有沒有想過香港的負擔能力?有沒有想過香港人的安全?有沒有考慮過香港人的意願?將一些本身應負的道德責任,轉嫁給殖民地,公義嗎?敍利亞的難民問題迫在眉睫,但英國居然只收容二萬個難民。當日作為第一收容港的香港,卻接收了超過二十萬名難民……英殖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