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善用大陸資源

近年來,台灣民主化讓本土意識抬頭,去年的「太陽花學運」正展現了年輕一代與中國大陸的離心離德,以維護台灣的安危抗拒來自大陸的影響。然而,形勢繼續發展下去,將讓兩岸的心理距離拉得愈來愈遠,對台灣來說非為好事。

大陸的崛起,對台灣既是壓力也是機會。遺憾的是,台灣未能掌握先機,終歸走上今日的困窘境地。大陸現在的GDP規模已是十萬億美元,而台灣只有五千多億美元。此外,大陸的產業也呈現跳躍式進步,過去科技產業從缺,現已逐步建立起體系,甚至讓台灣在大陸投資的科技廠商有被取代或吞併之虞。兩岸的強弱大小已經顯現,台灣早已失去往日的優勢。

可惜,台灣對大陸的政策舉棋不定。主政台灣十二年的李登輝相信「中共崩潰論」的說法,對企業赴大陸投資採「戒急用忍」政策;到陳水扁執政八年,他延續李登輝的主張,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結果鎖住了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從原本的優勢進入頹勢;到了馬英九政府,雖對大陸開放,但仍有許多局限,更受到民進黨基本教義派的杯葛而未敢邁開大步走,直到最近才開放十二吋晶圓可赴大陸投資,結果已失去了市場的優勢與競爭力,以致台灣未能充分發揮本身的優勢去利用大陸的資源與市場。

中國經濟已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相比之下,台灣毫無優勢可言,若民進黨明年上台執政後要切斷與大陸的經濟聯繫,必然傷害自己,錯失發展良機。

台灣應該認真思考在全球經濟與大中華經濟圈的定位,讓自己在大陸崛起中佔據不可替代的一環,開放市場,善用大陸資源,才能把經濟活水引進。拋開意識形態,尋求台灣定位,才能使台灣產業重拾競爭力,經濟重上繁榮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