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天安門的角力

中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閱兵,浩浩蕩蕩的軍備陣容,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也向全世界宣示中國的崛起乃軍事強權。

當年的抗戰乃國民政府領導,中共八路軍扮演的是敵後的游擊戰,八年對日抗戰消磨了國軍的實力,也讓八路軍得以壯大。中國人的抗日在犧牲了千萬人生命的代價下取得了勝利果實,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未誕生,今日慶祝抗戰勝利活動兩岸未能完全同心,乃有正統之爭。

七十年前,中美英法蘇等同盟國共同接受日本投降,現在中共大閱兵的效應下,少了英美法三國的捧場參與,不無遺憾。由前來參與的國家細數當前國際政治的變化,也成了政治軍事國際聯盟的角力,而沖淡了戰爭的教訓與歷史的記憶。

這次出席的除俄羅斯普京外,大都是前蘇聯的加盟國及中國的傳統盟友,哈薩克、吉爾吉斯、巴基斯坦等,這些國家與中國因有龐大經濟利益之動力前來助陣。過去與中國有區域衝突的日本、菲律賓都拒絕出席這項活動,當然日菲亦是美國的戰略同盟國,也顯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縮影。

至於南韓不顧美國的反對參加,反倒視中國為友好國家的北韓沒有前來。南韓在與中國有經貿利益的考量下,也願與中國加強合作,此即是明確的表態。國際間追求的是共同利益,現南北韓各自的政治盤算,讓朝鮮半島成為美中競逐的前線。

台灣在馬英九總統呼籲的「不宜參加」告誡下,有堅持民族主義,有圖謀政治資產,更有保障延續在大陸經濟利益者,堅持前往。

台灣朝野的杯葛,形成兩岸的不協調景象,台灣關切的是「抗戰勝利」的話語權,不願前往參與閱兵為中共的抗日史觀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