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人車爭路問題嚴重,政府早於○八年提出在元朗明渠上興建行人天橋系統,但計劃足足拖延七年,區議會為求讓建橋大計盡快啟動,把原本講求美感的五百四十米的「蛇形」高架天橋草草修改為「筆直版」,並放棄可拓展明渠兩旁商機及綠化的天橋設計,遭建築師學會質疑「唔識貨」。據悉,路政署將於立法會十月復會後提出新方案,如獲通過行人天橋系統會在二○二三年落成。
路政署○九年開展元朗行人環境改善計劃第一階段公眾諮詢,去年完成可行性研究,期間署方向元朗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提出三個方案,包括最先建議興建全長五百四十米、闊六米的「蛇形」天橋連接西鐵朗屏站至教育路,以增加美感;其後四個專業學會包括建築師學會、園境師學會、規劃師學會及城市設計學會關注天橋會遮蔽明渠,向署方推薦只在最繁忙的青山公路(元朗段)及安寧路興建一百八十米天橋,並將明渠主要通道擴闊兩至三米,以增加兩旁商機及綠化機會。但最終區議會認為方案在疏導人流表現較遜色,否決建議。
建築師學會會長吳永順指,該會提出的方案可讓居民四通八達流動到明渠,而擴闊明渠兩旁行人路後,有較大空間發展商機,以及栽種樹木達致綠化環境,成為「香港清溪川」,吸引旅客。他又說,方案建造一百八十米天橋,既省時又省成本,但區議員「唔識貨」一致通過興建長形天橋,令造價貴到「建幾個中環街市都得」。
元朗區議會交委會主席陸頌雄解釋,居民希望以快捷方式到達目的地,故不採取早前署方提出的彎曲流線型設計。而路面已過分擠塞,加上將來元朗南人口急速發展,不宜再拖,故交委會今年五月迅速採納拉直「蛇形」天橋的修改方案,即興建長五百四十米、寬約七米的高架有蓋行人通道,但陸承認會犧牲明渠大部分景觀。
不過,天橋工程仍有暗湧,路政署最新文件披露,天橋施工時受制於明渠水深及降雨量,最少要五年工程時間,另因明渠地下石層出現溶洞,需用較輕巧建築物料。測量師學會會長何鉅業稱,溶洞即是石層中存有空間,需打「工字樁」穿越溶洞空間以鞏固地基,而明渠地形複雜,有機會要挖至幾十米深導致工程延誤,屆時每年造價可升百分之八至十二。
路政署回覆說,要待顧問完成勘察後才能得悉工程造價及推行時間表,因此未能評估溶洞帶來的延誤後果。而有關高架行人通道的勘察、設計及建造的顧問費用約為一千四百萬元。
記者梁可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