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香港都有一較寬闊的政治光譜,雖然主要是兩大陣營:泛民及建制,但仍可細分為激進泛民、溫和泛民、開明建制及保守建制,而當中溫和泛民及開明建制得到較多市民認同及支持,主要原因是香港的主流民意也是務實及理性的。但在政改成為社會議題時,兩大陣營展開激烈爭論,也開始互相攻擊,漸漸地兩大陣營各走極端。
在政改爭拗期間,泛民愈走愈激進,原本溫和泛民一批,是希望有機會與中央建立溝通關係,透過談判爭取最大民主的選舉制度,但可惜溫和泛民被激進泛民綑綁,走向抗爭路線,結果溫和泛民完全沒有發揮作用。至於建制派,因為受到泛民激進手段的衝擊,立場也愈來愈強硬,同樣地開明建制也無從發揮。政改爭拗過程中,政治光譜收窄並走向兩極化,中間溫和開明路線被排擠,甚至打壓。
到現在,代表中間、溫和、務實的政治力量消失了,亦即是說,沒有政治團體能代表佔香港主流的溫和及務實民意。沒有中間聲音,近日我們經常聽到的,都是泛民與建制互相批鬥的聲音,令不少市民感到煩厭,結果市民對政黨及議員表現的評分,全面下降。
香港需要泛民與建制以外的政治力量,所謂第三道路,代表溫和務實的主流民意。第三力量除理性務實處理事情外,亦可發揮緩衝作用,減低社會政治爭拗;在具爭論的事情上,透過溝通,求同存異,避免社會分化。
第三道路亦要有新思維,處理好中央及特區關係,建立良性互動,既與政府合作,同時監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