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一國一制跑贏香港一國兩制

《基本法》賦予香港「一國兩制」的特殊地位,五十年不變。香港原是國際金融中心,是外資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是中國向外國展示國家發展的窗口。然而回歸十八年來,香港發展停滯不前,一國兩制優勢漸失,甚至有被國家「一國一制」追過的危險。最近內地當局減低多項日用消費品進口稅,令本港作為免稅港的吸引力減弱。內地城市硬件建設迅速,競爭力不斷提升,隨着內地「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獲得不少國家響應,中國毋須再依賴香港「走出去」。人才方面,內地精英已逐漸掌握外語能力,亦具有國際經驗及視野,對香港人才的依賴亦漸減低。有學者擔心,香港社會由於政治等問題不斷內耗,龜兔賽跑下香港已跑輸多個內地城市,內地「一國一制」銳意發展,勝過香港「一國兩制」自削優勢。

物價拉近 削「零關稅」優勢

內地發展速度已追上、甚至超越香港,本港物價優勢亦已風光不再。內地財政部關稅司日前公布減低多項日用消費品進口稅,平均降幅逾百分之五十,中港兩地物價進一步拉近,本港「免稅港」的優勢不再。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指出,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稅率已不斷下調,只要政府能控制貿易盈餘不低於一定水平,關稅整體必然會不斷下降。

巫又說由於物價下降,內地消費者在海外的購物及消費活動亦會回流,本港「零關稅」的優勢進一步被削弱。他更指出,本港近年內部競爭力惡化,例如租金、地價過高、最低工資不斷上升等,令本土產品競爭力下降,就算內地不減關稅,兩地差距亦會不斷收窄。

本地新一代 乏靈活拚勁

安俊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指出,內地大城市的人才精英已追上香港,尤其是上海、北京及廣州。香港的管理經驗亦已在內地「本地化」,不少管理職位都不再由港人擔任。只是現時在一國兩制下,內地人不能自由來港工作,才令港人獲得保護。她指,內地精英已經能夠掌握流利的外語能力、亦有國際經驗及視野,在各方面都不輸港人,部分投資銀行更會刻意聘請一些在內地有「家底背景」人士,以方便日後在內地發展業務。

她又批評香港新一代未有決心和志願去提升自己,相比香港上一代及現時內地的年輕人,在靈活及拚勁上都不及,甚至抗拒到內地工作競爭,她形容現時是「十個(香港年輕人)未必有一個願意去(內地)!」因此她對本港未來人才競爭力不感樂觀。她反問,如果未來內地大城市能提升法治質素,「香港仲有咩嘢吸引?」

內地建設迅速 愈變愈好

中國社科院於上月發表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在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排名,已被深圳超越,令香港過去十二年的龍頭地位首次被奪,更被報告批評「守成有餘,創新不足」。

嶺南大學經濟系教授何濼生表示,中港兩地在一國兩制下競爭力方面已被追近,香港的優勢正慢慢消失,何濼生指出內地在硬件上建設迅速,各個內地大城市相比香港已「愈變愈好」,毫不遜色。

除了在商業上建設,他說內地連公共設施都建設良好,例如單車徑、運動場所、公園等都非常完備,大大提升城市生活質素。近年更關注環境保護,只欠法制及商業倫理方面仍未追上香港。他尤其擔心香港社會近年不斷內耗,各個社會團體為私利罔顧公利,令內地的競爭力愈追愈近,更甚者隨時會反超前。

港「國際窗口」褪色 影響力減

隨着內地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獲得不少國家響應,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強,本港作為內地走向國際的窗口角色亦漸漸褪色,「一國兩制」已無優勢。「中國作為一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嘅國家,隨着發展令市場龐大,影響力必然上升。」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解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上升,是整體國力提升的體現。

由於中港兩地發展步伐不同,本港以往在大中華地區以至國際的影響力,已因中國經濟起飛而減少,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中國不用再依賴本港「走出去」亦屬自然。他強調,本港在法制、優質的專業服務方面暫時仍難以被超越,因此本港必須保持獨特性,否則便會被邊緣化。

深滬股市同樣已大幅拋離本港,單以成交量比較,深滬兩市於今年四月成交額強勁,滬指單日成交屢破萬億人民幣,創歷史新高。而深成指單日成交額亦突破六千五百億人民幣。相比之下,同月香港股市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僅為二千多億港元,雖然已是單月創出歷史新高,但與深滬兩市相比,明顯是「蚊髀與牛髀」,可見香港在金融方面的優勢岌岌可危。

經濟增長 落後深圳上海

香港回歸前曾是天之驕子,GDP佔全中國近兩成,到今天只佔當中百分之三。而經濟增長方面,去年本港GDP增長僅為百分之二點五,而內地雖然近年增速放緩,惟去年平均仍有百分之七點四增長,與香港競爭激烈的城市,如深圳及上海,分別有百分之八及百分之七的增長,香港遠遠落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