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反課綱」事件,蔡英文說問題核心是教育部訊息不公開所致。這只是把事件「技術化」的託辭,真相其實是如何掌握對歷史的話語權,並從而構建出甚麼樣的國族身份認同。所以現在台灣發生的事情不止為了選舉,更深層次的是民進黨在推動台獨,以及國民黨在防守一中意識,雙方對於年輕人意識構建的攻防戰。
國民黨抵達台灣以後,從語言、文化等各方面重構台灣的中國人意識。但在隨後幾十年,台灣的「中國元素」逐漸失去土壤和營養根源。例如台灣被迫離開聯合國:本來全世界承認的一個中國,不再是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的法統地位沒有了。今天中華民國地圖標示的東北九省和青康藏高原等,名字都已經被更改了;而且如外蒙古的版圖跟今天的現實情況也不相同。對台灣新一代來說,這個國家只包括台灣本島和澎金馬。
文化方面,兩岸社會的認同度可能較高。可是對《三國演義》、《西遊記》等歷史名著的認同,並不當然聯繫到今天的國族認同。像日本、南韓也經常製作這些故事的動畫作品,甚至認為這些故事源於本國。而且兩岸的文化解說和論述各走各路,最後導致台灣年輕人對文化上的中國人身份產生疑惑,「中國人」的定義更容易聯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正是這些實體上的營養根源缺失,故即使今天台灣政府辦公室仍然懸掛着孫中山的肖像,這些文化和政治身份符號都只剩下了空殼;認同感是由具有實質內涵不斷構建支持的持續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