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變化素來最不好講。政治變化中的人事變化更不好講。所謂不好講就是不能摸透,說變就變,說不變也變。霧裏看花,雲中望月,首先是看不清楚──連表面都看不清楚,遑論背後藏甚麼變數。有些好像是看清楚了,但可能是假象。有些不是假象,是真象,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受其他因素影響,真假易位,刻舟求劍,還是落空,或是誤判。
無論是宮廷政治,黑箱作業,還是民生政治,公開透明,涉及到人事,都是變化不定,有時能測,有時不能測,有時看似有規律可循,可依此判斷,有時無規律可循,無判斷依據。有時可觀全豹,有時瞎子摸象……香港行政長官之人事問題,誰上誰下,何榮何辱,既屬宮廷政治,又涉民生政治,既有黑箱作業,又要公開透明,兩種政治體系下的人事變化兼而有之,大大加深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和變動性。
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完全是宮廷政治的產物,產生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老董是異類,在他之前有不少人走朝廷門路,想當首位華人特首。他們似乎各有後台和優長,董建華一直不在他們之中。
直到江老爺子「面南而坐,御極天下」,欽點了他在上海封疆時的老相識──愛國港商董建華一錘定音,老董遂當上特首。過去一切猜測、評論都「不準」,落了空。
老董連任時,宮廷政治的作用更大,在沒有第二位提名人情況下「自動當選」。然兩年後,宮廷人事巨變,第四代執政,老董就忽然腳痛下台。
曾蔭權被「新君」欽點接位。這時,香港的民主也有了發展,曾蔭權試圖連任特首時,遇到了反對派在「小圈子」參選的挑戰,要「公開透明」了。到了梁振英當特首,小圈子的選戰更是似模似樣,加入了民調因素,朝廷並把此當成最終挺誰的三大條件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