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政治解碼:溝通之門 鬥而不破

董建華說,香港需要建設性的反對派。那麼,甚麼是「建設性的反對派」呢?根據其智庫成員解讀,就是第三條路線,既不靠攏激進,亦不唯唯諾諾,是「可以跟中央溝通」、「有心把事情做好」的政黨。

曾幾何時,北京以為香港終於誕生建設性的反對派,那就是公文袋。不是開玩笑,當年藍血大狀們宣布由「四十五條關注組」蛻變成政黨,北大人一度寄予厚望,尤其公文袋創黨時打着專業、理性的旗號,更加給了朝廷無限幻想,以為香港一池死水的政局出現新機,在民建聯與民主黨之間湧現第三股力量,港府與泛民的敵對狀態找到緩和劑,京港的政治疏離亦有了橋樑修補,豈料一場五區公投,把所有幻象徹底戳破。時至今日,北京當然不會對公文袋有任何幻想,董建華作為出入京城的常客,他慨嘆香港沒有建設性的反對派,可見即使政改後倡議溝通路線的白鴿黨,恐怕亦難寄予重任。

當然,在可見的一段日子,朝廷不會關上與反對派的溝通之門,還可能會設法增加和強化溝通渠道。過去兩年,香港發生了兩件重大政治事件,一是持續七十九日的佔領之亂,一是關乎特首普選的政改之戰,後者固然一拍兩散不歡而終,前者同樣戛然而爆引發大亂,如果以後要避免災難重演,博弈雙方增強溝通,便於摸底,利於談判,乃必由之路。泛民「主流派」攪局無非為達政治目的,攫取利益,跟北京打交道有利討價還價,當然亦樂見其成。不過,年底區議會選舉如箭在弦,明年立法會選舉亦是枕戈待旦,雙方仍是處於戰爭狀態,即使搭建溝通渠道,亦是枱底進行,不會公開上演握手言歡的大團圓場面。

所以,有人說政改後北京準備與泛民重建溝通,亦有人說北京對泛民更趨強硬,其實兩者都沒有錯,視乎從哪個角度判斷而已。

王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