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經常有所謂的「棄保效應」,即候選人因被「棄」而落選,或者被「保」而當選。參選人最擔心的,就是本是同根生的同黨對手超越自己,而被選民棄之如敝屣,將票投給同黨對方。
台灣的政黨壁壘分明,每到選舉必操作為「藍綠對決」或「統獨對決」,尤其一旦藍綠雙方參選人不只一人的時候,民眾為讓自己方勝選,都會自動集中選票保護有勝選希望的候選人,而放棄自己陣營的弱者,這就是棄保效應。
棄保效應在每次的選舉中都會發生,但沒有一定規律,上次成功了不見得這次就不會失敗。棄保效應操作最慘烈的一次,是二○○○年時的總統大選,國民黨傾力組織選戰,卻成了大輸家。當年,藍營分裂為連戰和宋楚瑜之爭,結果代表國民黨的連戰不足三百萬票,當時無黨籍的宋楚瑜得了四百多萬票。
那時候,宋楚瑜名聲鼎旺,民調一路領先,國民黨用「興票案」打擊宋楚瑜,且在最後關鍵時刻,擔任連戰競選總部總幹事的馬英九發布了假民調,稱連戰民望遠遠超過宋楚瑜,結果藍營選民紛紛自動棄保,將票投給連戰,才造成宋楚瑜僅以三十多萬票些微差距輸給了陳水扁。此所以宋楚瑜至今仍不能原諒馬英九,造成宋馬之間的瑜亮情結。
一般來說,藍綠選民對於藍綠的勝負在乎程度超過了對候選人的好惡,僅期待自己陣營會勝出,如有多出一組人選,則選擇較易勝出的候選人。現在,國民黨洪秀柱因兩岸論述引起爭議,黨內有分崩之勢,又給了宋楚瑜機會投入選戰,拉抬親民黨在國會的實力。屆時,宋必定會吸引部分藍營的選票。
近日一再有風聲指宋楚瑜要投入選戰,令他的支持度追過洪秀柱,可見民眾的棄保效應已經迅速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