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想從政的渠道比以前廣,就算不是直接參選,亦可以監察的身份為社區服務。佔中後期,就有不少積極參與者轉為走進社區。對此,有人擔心是為未來的抗爭「深耕細作」,但我卻認為這是正確的路,只要釐清一些本質上的問題,社區營造與推動本土才是社會平穩之本。
有很多人將社區營造,跟反政府畫上等號。無錯,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不少社區規劃確實令到政府跟地區的關係變差,例如新界東北發展項目,政府在聽取民意時,確實做得不足,以為只要拿着「起樓」這尚方寶劍,就能遇神殺神,結果錯失了很多中肯的地區意見。例如所謂的復耕,原來早已被圈地,政府還像如夢初醒。在「有冤無路訴」的情況下,漸漸地將社區推向對立。試想像,如果當初政府有重視民間意見,採取平衡發展與保育的有機規劃模式的話,社區跟政府又豈會如此對立?反對的聲音又豈會這麼多?
亦有人將本土跟「去中國化」拉上關係,其實是完全錯誤的。本土不是今天的產物,我們幾十年前已提出要保護本地工人權益,發展本土文化經濟……這種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想法,在世界各地甚至內地的不同城市皆存在,是正面而健康的本土,是自強而不排他的本土,是充滿自信胸襟的本土。不過由於內地經濟發展迅速,與香港的關係日趨緊密,令不少生活受到影響的港人加強了自我保護意識。不過,這也不是高舉龍獅旗的理由。因為,英殖對香港文化、歷史、社會的傷害才是最嚴重的,嚴重的程度在於明明被傷害,但卻不知道自己受了傷,還對曾經傷害自己的人歌功頌德,搖旗吶喊!
走進社區,推動本土是我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因社區是屬於任何人的!如有人不滿意別人走進社區,那自己也可試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