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袋湯家驊雙辭,辭去黨員身份及新界東議席,最大的意義是標誌着泛民溫和派與激進派分道揚鑣,連面和心不和的戲份也省掉不做,乾脆以行動宣示道不同不相為謀。敵對陣營分裂日深,內憂外患,難怪建制派對新東補選磨拳擦掌,北京更是志在必得。
一二年立法會選舉,新東共有十九支團隊競逐九個議席,結果泛民共取得近二十五萬票,建制派十九萬票,雙方相距約六萬多票,差不多是兩個議席所需票數的總和,若按此格局,建制派要在補選突圍可謂機會渺茫。然而,歷史沒有簡單重複,選舉亦沒有完全複製,今日的政治形勢固然不能與三年前相提並論,泛壇的政治生態更不能同日而語,至少存在兩大變數,隨時左右補選結果。
首先,泛民在新東的二十五萬票並非受召於同一支軍旗,而是來自於主流派、激進派和本土派三大路線,以今日陣營之四分五裂,一旦選票基本盤也崩缺,大熱倒灶絕非不可能之事。最簡單,如果泛民協調公文袋新丁上陣,社民連長毛、人民力量慢必和新民主同盟咖喱范的共十一萬旗兵最終會有多少聽命投票,實屬一大疑問,何況人力還可能落場一較高下。泛民、建制派同樣山頭林立,但後者有阿爺統籌,前者的幕後操盤人則還未足以一言九鼎;選舉不是請客食飯,選票「轉帳」後便可能一去不回頭,白鴿黨和工黨等口說傾全力抬轎,相信公文袋自己也半信半疑。
其次,一二年選舉至今,中間發生了一件轟動全港的大事,七十九日佔領之亂震撼人心,改變許多人的政治光譜,泛民昔日雄霸新東,不代表今日亦能穩站不敗之地。這次補選儼如陣營裏溫和與激進兩派的分手禮,隱含路線抉擇的政治意涵,連公文袋也沒把握留住區內的溫和支持者,遑論吸納其他中間派選票。基本盤七除八扣,加上社會沉默大多數的潛在殺傷力,六萬票優勢其實一點也不保障。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