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明日之後的政治輪迴

上個星期否決了政改方案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反而是「甩轆」事件的餘波未了,未來相信會有更多的發展,甚至乎一些尋常事情也會因而被上綱上線。特別是在十一月的區議會和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任何人事上的改動,都會有可能被解讀成「甩轆」事件的延後版,這是政治現實,從政的人已有這樣的準備。

政改鎩羽 面對殘局

筆者現在關心的是,未來香港在政改後的出路,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受香港社會教育而略有小成的人來說,心裏希望香港可以穩步向前,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未來。可現實是香港的挑戰會愈來愈多,但我們卻仍沉醉於不止的內鬥,這很令人憂心和感到沮喪;然而,縱然我們見到這樣的一個局面,卻沒有辦法正乾坤。

在政改一役中鎩羽之後,政府面對的是一個更不堪的殘局,表面上政府已表明會專注發展經濟和民生項目,但明眼人都會明白,除了在經濟和民生議題上,政府還可能爭取一點主導地位,起碼連最鐵桿的反對派也不敢拿經濟民生來搞對抗,從政府決定將一些民生撥款申請推前,而反對派表明不會拉布可見。

問題是,除了經濟和民生之外,政府可擔當的角色很有限,更多的可能是政府在經濟民生上要多「派糖」,也要多拉攏立法會內的支持力量,代價自然是社會上對民生攤派的要求多了,胃納也變大了,未來的預算案糖分上升已是必然,而立法會內支持政府的票數也變得奇貨可居,政府的壓力是否因而變大,真的是未知數。而在未來的選舉上,一定程度的改變已是必然。政改通過不了,泛民的基本盤是穩住了,可是在游離票上或會有失,而且在政改通過前泛民陣營已有不同聲音,這種狀況會否造成泛民內部的進一步分裂,因而影響未來的各個選舉,這個還得看十一月份的區議會選舉。雖然區議會選舉和立法會的選舉不一樣,制度上立法會行比例代表制,可以用少數的選票來得到議席,不像區議會般要拿最多的票。可是區議會是地區插腳的培育場所,多拿一、兩個議席,很有可能在立法會選舉上成了「造王」的票數。

將才不多 陷於被動

政改的後期發展會延伸到區議會上,君不見連區議員也掛起對政改立場的街板,可見在選票壓力下的各種眾生相,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會是好戲連場,目前的平靜很可能是另一個波瀾的起始。對建制派來說,政改後的發展也一樣的多變。「甩轆」固然授人以柄,可是坊間卻有各種不同的解讀,着實加深了建制一方的壓力。建制派在選民心中地位會否因政改一役而改變,這是一個很大的考慮,建制一方的動員能力很強,但最終也還得建制議員有在台前表現的能力。誠如一位建制派議員所說,現在要找高學歷而具專業的人士從政不易,因為除了要犧牲本來的事業之外,還要面對潑污水的可能,專業人士普遍珍惜羽毛,對污水政治敬而遠之,可是這也影響了建制派內的更生。在未來的選戰上,建制派要一改六四黃金比例,所推出的候選人要朝專業化,而不是只講從政經驗和江湖地位。可是這卻是現在建制派的一個大難題,培育新生力量從來都是大方向,然而近年冒起的將才不多,這對建制一方是陷於被動的。

最令人頭痛的是,激進力量進一步冒起。在比例代表制下,激進力量幾可得到一個議席,也從選戰的角度看,現時泛民根本已有被激進力量牽着鼻子走的勢頭,未來是否激進勢力因制度而聲勢大振,因而令議會倫理更加不堪,卻是政府面對的困難。政府一廂情願的專注經濟民生,到後來會否又是在政治議題上繼續輪迴,這個擔憂不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