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在明天便要在立法會審議,執筆之時民意紛紜,立法會內明確贊成或反對方案的陣營敵我分明,看樣子是方案遭否決的可能較大。然而,上周傳出中方人士向泛民買票,某報章更繪影繪聲的說每票作價三億元,以現在方案需要至少四票泛民倒戈而計算,這個出價便是十二億元,若果這個傳聞屬實,相信香港社會不可能接受,中方也清楚這個事實,是以買票之說應無多大可能。更有可能的說,一些人對某些評論、游說過分解讀;又或是有既定立場的傳媒報道道聽途說,總之這個說法深想一下便覺錯漏百出,在常態分析下並站不住腳,但卻凸顯目前的氣氛。
首先,這個消息代表一個重要訊號,就是泛民之間並不團結。在政改這個課題上,泛民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綑綁約章,反映的是一種缺乏團結和自信。若果泛民是團結齊心的話,一次的表態便已足夠,理由是所有的表態都會在網絡上留下痕迹,要華麗轉身的話便得任由社會各界評議,惡搞人士不會放過這些機會向轉軚人士大加挖苦,所以一次的表態便已足夠。其他的表態行為除了是多此一舉之外,更讓外界人士看穿泛民內部的各自盤算,除了是每次綑綁行為讓發言人士多了曝光機會之外,綑綁是加強了轉軚的成本,變相的說出了泛民內部的擔心,這和泛民之間的利益盤算有着極大關係。對真實和堅定的真普選訴求,泛民內不乏這類人士,但也有一些泛民中人更專注未來的選舉。
在選舉的光譜上,香港的選舉生態是兩極化,中間游離選民意見難測,所以穩住基本盤是重要的,特別是在比例代表制下,最後一席所需票數並不太多,鎖住基本盤便可謀定而後動。至於要攻進雙方票源談何容易,於是泛民在選舉上往往同室操戈。綑綁的目的,就是不讓泛民中的選票流走,又或是從一個泛民代表流向另一個代表,這種選舉上的考慮已不是第一次,泛民政黨被批評被激進力量牽着鼻子走,道理也在於選舉上的考慮。
第二點是傳媒的取態。從常理分析,選舉買票是嚴重的罪行,目前香港民意代表要是收受了利益而影響了其投票意向,更是不容於法例,是需要受到法律制裁。傳媒不可能不知道這些關係,但有傳媒仍將這個未經證實的消息以頭版報道,於是內容只是充滿揣測和「想當然」的對號入座,這更像是臆測而非真實報道,有違報章的傳媒責任之嫌。可是在目前的氣氛之下,大家對這個漏洞百出的報道如獲至寶,彷彿是發現了一項陰謀或是醜聞似的。傳媒的取態可說是在看不通、見不透發展局面下的反應,在投票前各方都缺乏了新的訊息內容,傳媒只好將流言當新聞來報道。
第三點是對民意代表的暗諷。以開價多少來買票,本來就是對民意代表的專業代議行為的一種侮辱,因為民意代表就是要本着所代表的民意(理論上)來議事和投票,他們反映的是社會的看法,更有立法制衡行政的意味。但報道有人會高價收買議員投票,而民間居然沒有不齒這種說法,反而是猜測誰人游說,說哪個民意代表有機會被收買,這根本就是一個病態。病態反映的是社會對民意代表的角色和作用的質疑,報道說有可能有買票行為,也就是說民意代表的作用其實是善價而沽,這壓根兒是對代議人士的一種諷刺,因為要是民意代表堅守其職,就不會有買票的說法。要留意的是,這並不是單單針對泛民而言,因為一票值三億元,要是真有其事,建制力量也會要求平等對待,香港代議會水平的高低可見一斑。傳言歸傳言,但在目前奄悶的氣氛下,卻是議會生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