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明日之後變數禍福難料

政改文件快要在立法會進行辯論和表決,目前形勢看來是否決政改方案已無懸念,反而是泛民有意見說應要盡快速戰速決,不想多花時間在辯論上。這個取態和往常的泛民做法不一樣,以前較多是不管議題是怎樣,民意代表的天性就是要發揮,是以不管議案性質如何,不花上一些曝光時間總是不行的;但在這次政改方案中,泛民大有一種避免夜長夢多的擔心,是以有盡快投票、盡快否決之議。

行政立法 關係更差

儘管正式投票的結果還不肯定,但要大比數贊成,或是大比數反對政改方案已不可能,剩下的是建制贊成但泛民反對,方案得不到支持而敗走,又或是當中有數票從泛民手上成功拿走,令議案得到些微多數通過。無論最後這兩個可能哪一個出現,香港社會都要面對「明日之後」這個問題,而偏偏這卻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香港的前途和發展面對空前的不明朗,未來的變數禍福難料。

第一個要考慮的是,未來議會中的空前不信任情況會比目前加劇。現在行政立法關係已好不到哪裏去,每次立法會開會時,官員和議員間不時有劍拔弩張的情況,彼此互信和互重的基礎薄弱。在政改之後,不論方案通過與否,這個情況會更是不堪,因為議案通過不了,政府着實吃了一個敗仗,要和反對議員重建破裂了的關係談何容易。而即使政改過得了關,也是靠關鍵少數的支持,反之投下反對一票的議員更是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堅決的反對政府的種種。換言之,明日之後的議會生態會比今天更困難,行政立法的一切空間幾乎消失,一切得在區議會選舉過後才有望有新的契機。

第二個要考慮的,是未來的區議會選舉和明年的立法會選舉。區議會在十一月時已取消委任議員制度,騰空出來的議席是各大政團新兵磨練之地,是以各方英雄一早已對這個戰場虎視眈眈。政改一役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區議會的生態,本來區議會關注的是區內的民生項目,十八區內又細分選區,一個很小的社區已是產生議席的來源,是以區議員從前的「成功爭取」和「強烈要求」,莫不傾向區內的民生議題,一些看似無關重要的項目,都是區議員爭取表現的機會。但區議員與地區人士接觸多了,所形成的人脈關係便是日後立法會選舉時的樁腳,在比例代表制下,這些票源很可能成為選區內最後一席的關鍵票。

前路崎嶇 不無隱憂

是以在區議會和立法會的選舉上,是市民對政改的一個變相公投,得票率和票數的多寡,是另類對泛民的不信任動議。假如泛民在區議會選舉中大勝,他們反對政改的立論會更強化,往後的反對籌碼也加強;但假如泛民大敗,未來泛民會有一段失落期,各個政團內的新生力量、溫和力量會否興起,引致泛民內的各種改變,也考驗了他們的政治智慧。至於激進人士,他們很可能藉選舉來壯聲勢,未來更是左右大局的一股不容忽視的衝擊來源。

第三個考慮的是和內地的關係。京官已明確表明「八三一」框架的不可改變,各方人士所爭論的是在南轅北轍的情況下各說各話,本來就不可能達成共識。政改之後如何和內地溝通,這卻是要修補的難題。泛民大可將溝通的責任丟給內地,但明眼人也看出預設前提的溝通根本是強人所難,當溝通渠道不順而中港關係要向前發展,所存在的矛盾和困難可思過半。和內地溝通從來都是泛民的弱項,但他們總不能以不溝通作為從政的目標,在這個點上,看不到泛民朋友有何策略。

明日之後如何沒人知道,但前路崎嶇已是幾可肯定,香港的前途不無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