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進食綿滑清淡的粥倍感滋味,事實上吃粥也講究時令,並需視乎體質。中醫理論認為白粥可健脾益氣,若加入不同食材,更可保健養生。夏天炎熱潮濕,可用清補去濕材料煲粥,包括綠豆、荷葉等;天氣熱會影響睡眠,可吃蓮子粥安神。炎夏出汗多,吃粥亦有助補充水分。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党毅博士及另一學者共同推出新著作《粥療》,分析本港粥品及各種養生粥的療效。書中指出,白粥又稱「米皇」,本身已對身體有益,中醫理論認為白粥性味甘平,具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且易於消化,適合男女老幼。白粥的精華在於浮在粥面的一層黏稠物質,稱為「米油」或粥水,有滋陰補精作用。煲粥米主要用粳米,即珍珠米等黏度較高的米;或者秈米(如泰國香米)熬成,也有人用小米煲粥。
四季粥品的選料也有不同。中醫認為春天溫和升補,可用山藥、杏仁、胡蘿蔔等;夏天宜清補清熱,可煲綠豆粥;遇潮濕雨季,則可用紅豆或薏米,有助去濕。秋天乾燥宜平補,宜用芝麻、核桃、雪耳等。冬天寒冷應溫補,可用羊肉、生薑、鹿角膠等。
党毅稱,市民吃粥保健應視乎個人體質需要。體質可簡單分為寒底及熱底,前者一般手腳冰冷,後者較易「熱氣」。虛寒體質者應加些溫補食材,例如紅棗、桂圓、紅參、生薑等。熱底人士可進食偏涼食材,如綠豆、薏仁、冬瓜、芹菜等。
夏季天氣炎熱,市民睡眠質素或較差,党毅建議可用蓮子及百合煲粥,有助固腎安神健脾。性質偏涼的綠豆小米粥有助清熱解毒,但陰虛、脾胃虛寒人士不宜。此外,菊花粥及芹菜粥也適合高血壓、糖尿病人士,但宜先了解個人體質及病情。
記者張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