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跟着統戰部 沾光受照顧

內地九十年代有段順口溜:「跟着宣傳部,總是犯錯誤;跟着統戰部,沾光受照顧;跟着外交部,出國和散步;跟着組織部,年年有進步。」轉眼間過去了二十多年,拿順口溜和現實比對下,一切似乎都還很貼切。

政協委員 價值連城

這裏單說跟着統戰部。統戰部在印象中,一直是清水衙門,是被邊緣化的部門。統戰部沒有實權,終日就是和黨外人士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做些場面上虛頭巴腦、花拳繡腿的應景事兒;統戰部也沒有油水,下面無腿又不管企業,所有花銷全靠財政撥款,自然也就沒有額外的肥水。

這是過去的統戰部。如今,國家財力今非昔比,出於對統戰的重視,撥款一年比一年增多。同時,統戰部掌握着政協委員的建議權和分配權。

據說,一頂省級政協委員的帽子,「標價」至少都在百萬以上,在經濟發達地區,這頂帽子的「標價」甚至達到了五百萬。

政協委員所以價值連城,是因為愈來愈多的非公有經濟人士認識到「跟着統戰部,沾光受照顧」。

即使單從權力地位講,統戰部的變化也堪稱天翻地覆。去年底政治局委員孫春蘭接掌中央統戰部,前不久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正偉出任統戰部副部長,如此罕有的「雙副國級」超級配置,彰顯統戰在中共權力體系中的分量不同一般。中共建政之前和之初,為奪取政權和穩固政權,必然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統戰工作因此被擺到了三大法寶之一的高度。

而今,習近平為加強新時期的一黨專政,重拾過去的法寶。中央如此高規格配置統戰部,且將近日召開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升格為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行必然下效,一個高地位、大權力的超級統戰格局正在形成。

如此格局,是對過去的一種撥亂反正。從中共建政後的歷史看,統戰的式微和專制的增強,猶如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幾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在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統戰竟然淪為權力尋租、官商勾結的紐帶和橋樑。

培養使用 製造分化

官場中人打着統戰的幌子,和各路非公資本的代表人物把酒言歡、暗通款曲,官允以政策、項目、土地和帽子,商回以各式利益,雙方結成既得利益集團。統戰部因此變成了「官商俱樂部」,中共賴以起家的統一戰線,也因此喪失了廣泛性,喪失了最為寶貴的群眾基礎。

習近平在會上明確提出,留學人員、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要成為重點團結對象。習強調這三類人,應該說抓到了新時期統戰重點的本質。相對過去,這一提法有三點變化:一是「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為首次提出;二是他強調團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三是他不但要求團結這三類人,還要培養使用。

所謂「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其實就是網絡大V,據報道,一個包括五十五名大V的研討班正在社會主義學院舉行。

顯然,相對資訊傳播手段單一的過去,中共已認識到單憑黨報的喉舌作用已經無法佔領輿論場,而進一步強化支持黨媒,分化意見領袖爭取為我所用,已成為中共奪回輿論場的共識,並已經初步完成布局。

另方面,習近平強調「培養使用」,其實是意在以政治地位和利益引誘,製造在野力量的政治分化,此招比過去只讓對方當花瓶、口惠而實不至要高明許多。但是,中共對統戰對象能放手培養使用到何種程度,卻是待解的話題,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