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香江府衙的工作計劃,最遲六月底、七月初政改方案要拿上立法會「三讀」決定命運。一路以來的形勢發展是政改方案必被反對派議員否決;「奇迹出現」、「峰迴路轉」愈來愈渺茫。
時下到立法會投票只有一個半月時間,就算現在出現雙方可坐下商談的機會,也是「萬分緊急」,時間未必夠用了,何況局勢毫無轉機之迹象。
現在「撬票」之聲早已戛然而止。只有雙方看似熱鬧、互相推卸責任、指罵對方的所謂「民意戰」、「輿論戰」。然而,這不過是「放空炮」和花拳繡腿而已。估計再鬧騰幾下,「打鬥」雙方也會覺得愈來愈沒意思。香江的廣大「看客」們更會厭倦,當佢冇到。不過,最近的某些民調則有一些「民意新動向」:一是朝廷若表明此次政改非「終極方案」,今後有「優化」空間、向前發展;二是在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面上增加普選民主成分,例如將「公司票」轉為「個人票」;三是若有「白票」守龍尾機制,也即投白票可否決「出閘」的特首參選人;有以上三條,那麼支持「袋住先」的民意就會大幅上升。
這些有可能「大幅上升」的支持票大概是來自所謂「中間民意」,也有一些「反對袋住先」的民意。當然,上述三個條件其實也是「老生常談」,並非今天突然冒出。只是朝廷一直冷淡對待,香江府衙也在拋出政改方案時把它們都剔出在外。三個條件中,所謂「終極方案」、「優化空間」問題,朝廷和香江府衙態度一直有些含糊不清,並沒有一口否決。朝廷大員曾表示,任何法律和方案都可以修改,《基本法》也有這方面的機制。但法律和方案的修改必須先經過實踐檢驗,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因此對時下的政改方案「袋住先」是前提,而不是「承諾此方案並非終極方案」是前提,這個程序不可顛倒。朝廷這樣的表示,「反對袋住先」的民意和「中間民意」一直是難以接受的。如今在政改方案拋出、雙方大打「民意戰」、「輿論戰」時又作為一個「條件」在民調中再次表達了出來。
而「公司票」轉「個人票」和白票守「龍尾」,也是在首輪政改諮詢時就有人提了出來。香江府衙對此似有認真考慮。今年三月北京召開「人大」、「政協」會議之前,「政改三人組」的袁司長、譚局長曾應召上京和港澳工作官員「務實討論各個具體方案」,相信也會「具體」討論到上述兩個方案。袁司長、譚局長返港後立刻放風對政改有些樂觀,還說港澳官員比他們還樂觀,並透露考慮安排朝廷官員再次和反對派見面。
然而很快冷風再吹,雙方又大肆強調「不動如山」的立場。北京「兩會」更是開展了對反對派的「革命大批判」。寒流驟降。
其實上述三個「條件」一直是「民間輿論」釋放,只是一些專家學者和建制派中人提出討論。反對派的主流和猜測有可能「被撬票」的議員是否有向朝廷及香江府衙提出、作為「重啟對話」、「有商有量」的建議,局外人不知。不過,事到如今「追究」這個問題已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在今天政改之役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有民調提出了這些問題,而朝廷和反對派又能否「相信」這些都是「真問題」,能不能對此都作出認真的思考和對待呢?能不能就此開展「商談」呢?
應該說相當困難。但困難之處,不在於上述三條會否撼動「八三一決定」的框架,不在於和反對派鼓吹的「真普選」會否有不可填補的鴻溝,而在於雙方是不是真的有心、有最大的誠意解決政改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