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若能於「黃金治療期」診斷及用藥,可減少後遺症。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成功研發一套電腦輔助系統,可快速測出病人是否罹患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負責研究的學系副系主任鄧福禧昨表示,一般斷症方法最少十至十五分鐘,但新系統分析電腦斷層掃描影像,每症只需三分鐘,準確度逾九成,可偵測最微細至一毫米的病變區域。他相信系統數據可讓非專科前線醫生作第二參考,再由腦神經科醫生作進一步臨床診斷。
急性中風主要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種,兩者的病人腦部影像密度不同。鄧福禧指出,一般懷疑中風患者需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再由醫生肉眼觀察,才能確定病人中風類別。每名病人的檢查涉八十至一百張影像結果,醫生肉眼診斷需時十至十五分鐘。在研究期間,有非專科前線醫生反映,過於細小、中風位置較「偏僻」的患處較難察覺,容易漏診。
理大花三年時間研發新系統,首先透過理大研發的「CAROI」運算算式,自動抽取懷疑中風的範圍,當偵測出懷疑缺血性中風、影像密度較低的位置時,系統在患處畫上紅圈。出血性中風、影像密度較高的位置,系統加上藍圈;系統再用人工神經網絡(ANN)分辨中風影像特徵,進一步確定病人是否中風。
鄧福禧表示,研究團隊利用公立醫院廿六名中風患者及廿六名健康人士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評估系統的準確性。另搜集廿二個中風圖像測試ANN的辨別功能。結果顯示,系統靈敏度達百分之八十八點五,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點四,與腦神經科專家的診斷表現接近,即使患處小於五毫米仍能成功偵測,降低漏診機會。
急性中風最好在「黃金三小時」內治療,新系統可讓非專科醫生有第二參考,盡早診斷病人,再配合專科醫生臨床診斷以下定論。鄧福禧期望,系統下一步可發展到雲端應用,讓醫生能夠於手機接收結果。
‧肉眼讀片所需時間為10-15分鐘,理大系統可減至3分鐘
‧運算算式用紅色及藍色圓圈及加號,分辨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
‧可測試小於5毫米的患處,微細至1毫米的患處都偵測到,減少漏診機會
‧偵測系統表現良好,靈敏度高達88.5%,提高早期急性中風診斷的機會
‧與專家表現接近,例如神經放射科專家檢測靈敏度為90%,神經科醫生檢測靈敏度為86%
資料來源: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