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社會氣氛影響消費信心

兩岸四地五間大學,較早前共同進行了今年第一季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內地於四個地區中排在首位,台灣次之,澳門第三,而香港則以八十三點八分(以二百分為滿分)排榜末,分數比上一季下跌零點九分。

今次合作的五校分別為香港城市大學、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台灣輔仁大學,以及澳門科技大學,調查範疇分別為就業狀況、生活狀況、購買房屋、物價狀況、投資股票和經濟發展六方面。

其中,本港只有在就業和生活兩項指標中分數超過一百,略高於中位數,而分數最低的則為購買房屋(四十點五分)和物價(六十五點八分)。

本來,以香港的條件,在兩岸四地的消費能力應最具優勢,因之前有不少調查顯示,香港是全球富人比例最高的城市,去年至少有五萬六千人擁有逾千萬流動資產,擁有百萬流動資產的人超過七十萬,即每十個人便有一個是「百萬富翁」。香港如此多有錢人,失業率亦甚低,何故消費者信心指數反而會「包尾」?筆者認為,最大原因是:社會氣氛影響心理。

香港近年政治爭拗愈演愈激,造成內耗不休,以致所有關於民生的政策都受到嚴重拖延,民眾感到不安,都希望多留個錢傍身,從而失去消費意欲;其次,相對其他三地的經濟增長,尤其是內地和澳門近年來的高速發展,香港的競爭力卻不斷減弱,令人感到前景難測。此消彼長下,難怪在兩岸四地的調查中,港人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僅得九十三分,因大家均明白「不進則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