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政治局兩點判斷 回頭路不得不走

一季度中國經濟形勢有多糟糕?統計局公布的數據,GDP增速創出六年新低,只是勉強落在年初設定的目標百分之七。

政治局上月底開了會,對中國經濟作出了兩點基本判斷:一、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形成之中,即需求結構、生產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商業模式發生幅度較大的調整,一些新的增長點破繭而出。二、外部需求收縮,內部多種矛盾聚合,經濟運行走勢分化,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增速下行 必然結果

這意味着,所謂經濟新增長點產生的動力,並不足以抵銷內外部萎縮帶來的壓力,經濟增速仍難重回過去的軌道,增速下行是當前局面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點判斷肯定了李克強主抓經調結構的努力。

不過,上述判斷的落腳點卻是第二條,這才是今後工作重點調整的依據。

政治局為此開出的宏觀政策是,「保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綜合平衡」。這句看似老調重彈的話,其實飽含新意。有別於以前的「統籌處理好」五方面關係,此次提出了「綜合平衡」的概念。所謂「綜合平衡」,實際是更加強調了「穩增長」作為首要基礎條件的重要性。其一,有別於李克強一直以來偏好提「穩增長、調結構」兩者關係,政治局更加強調「促改革」對「穩增長」的動力意義。

就中長期來說,「調結構」始終都是努力的目標,但眼下最重要的任務卻是「穩增長」,是主要依靠「促改革」來尋找動力。其二,兩年大半的執政實踐,已令新班子充分認識到中國經濟的複雜性,上述五個因素相互牽扯制衡,單獨強調任何一個,都不能以點帶面地解決問題;同時,在國際經濟形勢日趨複雜的背景下,風險防控再也不能是可有可無。

中國的問題始終是發展的問題,這是過去相當長時間內,社會各界達成廣泛共識的一個判斷。新班子上台後,雖然表面上承繼了這樣的認識,仍將「穩增長」擺在第一位,但對「調結構」事實上的一再高唱,卻模糊了「穩增長」的重要性。

投資拉動 最為有效

同時,官方默許甚至鼓勵理論界反思批評胡溫時期四萬億刺激政策,也向社會傳遞出一個資訊,當局是真要壯士斷臂,寧要調結構不要高增長。不過,連續兩年的經濟下滑,和至今也看不到盡頭的下滑趨勢,令當局終於坐不住,作出了在一定意義上是重走回頭路的調整。

這是一次不得已的調整。調整的重點包括:注重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就穩增長而言,最有效辦法就是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盤活存量資產,房地產要刺激;財政政策要更積極,要增加公共支出,要進一步減稅減費刺激民間投資和消費,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首次將「防風險」納入綜合平衡當中,這既是要把控債務風險,更是要把控市場泡沫風險。

有人結合實際,將政治局的調整決策翻譯成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把投資過剩的生產能力,通過「一帶一路」釋放到國外去。二、把如飢似渴的消費能力,通過自貿區回吸到國內來。三、把盲目亂竄的巨量貨幣,通過股票市場轉移到實體經濟中去。四、把無處可用的外匯儲備,通過亞投行投資到外國去。五、把十億平方的空閒商住樓,盤活成真金白銀的GDP。

如此翻譯,雖不全面,甚至有點以偏概全,但卻很形象好懂。不出意外的話,今天的A股市場又要漲聲一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