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追魂Call」殺到!不少公共團體近年受到中學生密集式訪問邀請,要求幫助完成通識教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報告」(IES)。有團體大呻應接不暇,學生甚至出動「怪獸家長」邀訪;有區議員更變「功課之星」,去年一共收到二百多個學生訪問邀請;有立法會議員更曾被小學生邀請訪問,大嘆風氣已蔓延至小學。他們均批評不少訪問學生只抱「做功課」心態,毫無預備,擔心IES淪為形式化功課。有通識教育科老師直指,分析能力高低才是評分重點,同學不應「濫做」訪問。
「我都打嚟求你,同你傾咁耐,咁都唔肯畀機會小朋友?」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表示,早前有中學生致電要求訪問被拒,之後竟出動家長來電求救,惟再遭拒絕後,該家長卻發難說:「搞錯呀你哋!拖泥帶水!」說畢隨即掛線。原來近年每逢三、四月,就會有大量中學生為完成通識教育科的IES,四出邀請不同民間團體做訪問。學生在擬定IES研究題目後,需要選擇資料搜集方法,例如訪問、實地考察、問卷等,然後進行分析及研究,並完成一份約三千字的報告,惟在眾多搜集資料方法中,不少學生卻特別「鍾情」訪問公共團體。
吳表示,本着宣傳環保教育的宗旨,該組織會盡量接受訪問,惟近年高峰期平均每天都會收到數個同類邀請,令他們不勝負荷。他說不少資料已經上載於網站,並批評不少學生只想「做功課」交差,「個邀請電郵得一句,我以為收錯。」不少電郵欠缺上款及下款,又沒有列出訪問內容、擬定問題等。有學生更將「焚化爐」錯寫成「墳化爐」,令他們哭笑不得。他懷疑教育制度失衡下,令學生漫無目地邀訪,「為做而做」。
有關風氣更蔓延至小學。「連高小學生都試過邀請我訪問,好驚訝!」立法會議員陳家洛估計部分小學為連接中學通識科作「優先準備」,要求小學生完成「另類IES」習作。他批評此舉是揠苗助長,毫無必要。
除了小學生外,陳亦收到大量中學生的邀請訪問,「唔介意做訪問,但介意唔少學生訪問前無做功課(準備)!」令他感覺學生只為滿足「形式主義」。他身為副教授,有時亦會不客氣提點學生,希望他們有所改善,並只選取有誠意的訪問邀請。
「我上年都收咗二百幾個訪問邀請。」元朗區議員鄺俊宇亦表示,希望透過訪問令學生啟蒙,所以盡量應邀,更笑言已成學界有名的「功課之星」。他承認學生密集要求訪問為他帶來壓力,部分邀請亦欠缺誠意,甚至只要求書面回應,「咁我寫咗畀佢,佢咪搬字過紙?」有勞工組織及其他區議員亦向記者透露,同樣收到學生密集式的邀請訪問,更有團體前線員工對此感「幾煩厭」。
目前學生須於高中三年內完成IES,該報告佔通識教育科總分兩成,對升讀大學有一定影響。有任教通識科老師透露,不少學生怕成績落後,以「人有我有」的心態訪問公共團體。中五學生潘同學表示,由於IES競爭大,相信若在報告中載有知名團體的訪問內容,老師會留下良好印象。亦有同學稱因平日功課繁忙,邀請團體時難免忙中有錯。
「(IES)制度係令學生有學習機會。」通識科老師方景樂希望各界社會人士諒解,讓中學生透過通識功課接觸社會,中學生做IES時有統一時序,所以會出現「季節性密集」邀約民間團體作訪問。不過,他坦言教育局並無註明IES必須要有訪問內容,相反學生的分析能力高低才是評分重點,網上二手資料已足夠了解公共團體的立場,親身訪談應是「最後一步」。他又寄語家長及學生面對IES時,心態不應只是追逐成績。
文:陳潤南
圖:王卓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