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政府公布了新一輪的政改文件,並將會在今年暑期休會前交由立法會表決,在司長以宣讀形式公布文件之時,泛民議員拉隊抗議,除了是姿態之表示外,也凸顯了未來局勢的惡劣。
泛民已表明了反對的聲音,政府也明確表示了不會修改的立場,若果以目前雙方取態的情形來審視,政改不能通過已成定局;當然,在未來兩個月甚麼事情都可以發生,畢竟一天在政治上已是太久。對政治是門外漢的筆者,更關心的是政改後的香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讓港人可以改善生活、讓社會可以進步向前、讓制度可以改良創新的重要元素,偏偏就是政治改變會影響着經濟發展,在香港政制遇到困難時,經濟發展也不能獨善其身,彼此是相互緊靠。
在回歸後的十七個年頭裏,香港從前高速發展的勢頭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各種爭拗。從前人們並不會將司法覆核當作是一個風險因素,但到了今天,司法覆核已是各個政策研判中必要的考慮。不少人以為回歸前的港英政府較優秀,但其實港英年代香港問題一樣的多,若論民主化港英年代也不比現在的好,只是當時民意並不如今天般強,在殖民地制度下,許多事情民意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香港回歸後的民意紛紜,當特區政府要讓民意有更多的論述,讓立法會內有更多的討論,其中一個結果是決策緩慢而爭拗不絕,因為諮詢過程延長了,時間必定花耗多了,而諮詢的定義必然是意見紛紜,政治上的改變,影響了經濟政策的決定。若果將港英時代的沙田、荃灣、屯門等新市鎮發展計劃放到今天,相信也是寸步難行。政治上的爭議,無可避免地對未來經濟有着深遠的影響。
若果今次的政改通過不了,政制發展將會是原地踏步,對經濟的影響會是負面的。原因是市場已有十七年的歷史經驗作教訓,市場已明白在目前的政治生態下的遊戲規則。要經濟可以在風平浪靜下發展已是不可行,因為在目前的格局下,政府的每項政策推行上是逐次計算,即每項政策都是獨立行事,根本說不上有政策連貫,隨之而來的是整個政策團隊各自為政。這不是說各個政策局不願合作,而是在政治爭拗下已不可能兼顧大局,政策上的推行只希望那七十位民意代表投票贊成。
這樣的政策制度,在經濟發展上只會是次優的,因為最理想的安排是不可行,獨立形式的經濟政策在發展上會帶來其他後果,也不利長遠的經濟向前。
至於假如政改通過了,則會是一個全新的局面,香港也要面對新的政治格局和經濟發展上的新方向。理由是不管選舉制度是否最合人意,但候選人要面對全港選民時,他們就不可能單從一面去看問題。可是,這不是說在政改真的可以通過後,香港的經濟發展便無後顧之憂,因為目前的方案仍有很多的爭拗點,即使通過後政府仍要面對眾多的困難,假如政府自恃有民意支持便可大膽行事,這只會帶來更大的抗爭,在經濟上更不是好事情。換言之,不管政改方案能否通過,經濟發展上面對的爭拗仍是艱巨,原地踏步是次優,政制向前會帶來更多的改變,經濟發展上的變數會是不停的增加,風險因素更會是層出不窮。
那麼香港應該往哪處走?這考驗着港人集體的智慧,接受或否決一個方案看似容易,在口號上或理念上容易讓人自我感覺良好,但當要顧及環球競爭,和七百萬人的經濟發展,這個決定便不是容易作出,未來兩個月會是香港發展上的一個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