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愈來愈多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獨自行山時因迷路發生意外,令長者家屬十分徬徨。本月初一名患有輕微認知障礙症的患者張貴煌獨自行山失蹤,中途曾與家人用手機通話,惟因手機無電,又沒有定位系統鎖定位置,增加搜索難度,兩日後在港島南區路邊斜坡近半米深處被尋獲,其子透露父親已忘記整個意外經過,現在仍然留醫。過去有不少患者在郊遊期間出事送命,有關注組織表示,不宜讓患者獨自行山,需先衡量風險,同時認為政府對患者及照顧者支援不足,且欠缺教育宣傳,仍有改善空間。
「佢話『唔知去咗邊,抬頭望到全部係樹』,跟住手機就冇電!」四月四日行山失蹤、患有輕微認知障礙症的張貴煌兒子張先生,向記者憶述父親在失蹤前的通話內容。他表示,現時張伯仍在瑪麗醫院留醫觀察,情況穩定,總算吉人天相。
張稱,其父一向有獨自行山習慣,出事當日他一直與父親保持聯絡,惟至傍晚父親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並失去聯絡,「佢話上咗巴士後所發生嘅嘢,已經乜都唔記得。」張指,雖然發生意外,但日後依然會准許父親獨自行山。不過,必定會做足預防措施,例如提醒父親出發前要攜帶定位系統追蹤器,以及在胸前掛上有個人資料的牌仔,一旦迷路,方便路人與他們聯絡。張表示,希望政府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和家屬有多點支援,令他們在出事時不會那麼徬徨。
張伯與妻子居住的筲箕灣愛東邨有不少長者,六旬的街坊黃先生表示除了是次意外,亦聽聞過有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鄰居行山迷路,最後幸得親人尋回;具廿年行山經驗的他指,多年來沒有發生過意外,只要出門前告知親人去向就不用擔心。
近年不時發生認知障礙症患者行山失蹤的意外,本月四日早上,八十三歲的張貴煌獨自離開住所,下午曾與家人用手機聯絡,及後家人見他遲遲未歸家,遂報警求助。晚上張伯報稱自己在淺水灣附近,但未幾其手機因無電而失去聯絡。翌日凌晨起,警方、民安隊及飛行服務隊先後在香港仔和淺水灣一帶陸空搜索,直至四月六日,有警員在淺水灣道路邊發現環保袋,並游繩而下在斜坡約半米深處營救清醒的張伯,最後將他送院治理。
事實上,去年八月,六旬老翁趙龍武在流浮山行山時失蹤,他因手機壞無法求救,四肢又受傷,更在「黃雨」下圖食樹葉充飢,但因無法吞嚥,只靠飲溪水續命,六日後步行至屯門時獲救。患有糖尿病的趙伯及後需留院觀察他是否患有認知障礙症。同年七月,一名有行山習慣、患認知障礙症的八旬老翁從元朗住所到葵涌收租,失蹤六日後,有晨運客在下葵涌村附近山坡的沙井內發現其屍體,據稱家人曾勸他出門帶手機和拐杖,惟他拒絕。
賽馬會耆智園總監、老人科專科醫生郭志銳表示,十年前有調查顯示,約十名七十歲的長者當中,就有一個患有認知障礙症,踏入八十五歲,更有三分之一人會患上不同程度的症狀,女性比男性患者為多。他稱,早期患者認知上有缺失;中期自顧能力開始下降;到後期有機會行動不便,有的會吞嚥困難,整個階段最少延至十年。
「唔好唔尊重老人家意願,但都唔可以太遷就。」郭指明白照顧者的難處,但在安全和自主上應分輕重,衡量風險,有長者或會為展示「我得」,堅持獨自行山,此處境下照顧者有責任「企硬」令對方妥協,需要有同行者才遠足。另外,他建議家屬和患者多用智能手機溝通,如園方推出專為患者而設的應用程式,提供定位和快速撥號等功能,可作應急之用。
郭坦言,現時政府提供予患者的服務支援不足,令照顧者肩負重擔,如社署提供給長者的日間護理中心,申請者一般需輪候逾一年,並且可能會被派到較遠的中心,而這些護理中心亦欠缺專門服務認知障礙症患者的人士;他亦接觸不少患者反映有關中心的設施欠缺趣味和空間狹窄。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指,自二○一一至一二年度起,所有的資助日間護理中心或單位均獲發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補助金,以便為年長患者提供更適切服務,而在二○一五至一六年度,有關補助金撥款為一千七百六十萬元。政府亦自二○一四至一五年度起,已提供約二千二百萬元的全年額外經常撥款,讓長者地區中心增聘社會工作者,提升有關支援服務。
衞生署指,通過健康教育渠道,如研討會、網頁等,加深公眾對認知障礙症、其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和早期徵狀的認識,及經由長者健康外展隊伍為照顧者提供支援和培訓;還會為長者健康中心的會員進行認知功能的評估,如有需要,會提供跟進服務或將個案轉介到醫管局專科部門跟進。
日期:本年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
地點:淺水灣一帶
經過:八十三歲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張貴煌獨自離家行山後失蹤,曾聯絡家人所在位置,及後手機無電失聯,警方、民安隊及飛行服務隊於之後兩天地氈式搜索但仍無音信,至四月六日中午有警員行經淺水灣道時,發現路邊石壆有個環保袋,疑是張伯擁有,及後在斜坡約半米深處營救他,並送院治理。
結果:張貴煌兒子向記者透露父親只是皮外傷,身體沒有大礙,現時仍在瑪麗醫院留院觀察。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