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臂捐窿捐罅 密密縫剪減滲漏

十多年前的微創手術仍只是用簡單的腹腔鏡進行,經過技術不斷創新,已發展成複雜的機械臂手術。中文大學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機械臂手術系統培訓課程主任吳志輝指,機械臂最大優勢是可「捐窿捐罅」,適用於人體較狹窄迂迴的位置或較複雜的手術,以泌尿科、婦科及腸胃科最常用。他十年前參與為中大引入機械臂,坦言當年籌募經費不易,慶幸成果終獲社會肯定,又認為微創技術尚有很大提升空間,「好似汽車咁,幾十年前同依家都係四個轆,但其實已經好唔同。」

本身是泌尿科教授的吳志輝指,本港每年約有二百五十宗前列腺癌個案需以手術治療,當中九成已經用機械臂進行。現時有五間公立醫院設有機械臂,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瑪麗醫院、瑪嘉烈醫院、東區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

較傳統手術更快止血

機械臂最厲害之處,是前端的剪刀或鉗子部分裝有「關節」,可在狹窄環境下靈活郁動,做出縫針、打結等動作,「想像盤腔好似一個漏斗,要伸入去狹窄部分,將啲組織剪走或縫埋,如果用腹腔鏡係好難,效果亦唔好。」他以接駁尿道手術為例,以往沒機械臂協助,只可縫五至六針,但利用機械臂則可以縫十多針,大減手術後接駁位滲漏的風險,亦能更快止血。以傳統開刀手術方法,約每十宗個案有六宗需輸血;同一位置的機械臂手術,則約二十宗個案才有一宗需要輸血。

吳志輝指出,機械臂於○二、○三年在外國已開始盛行,他當時已很有信心會成為主流發展方向,最終醫管局亦正式引入,對他來說是種肯定。

本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微創手術,改善病人術後康復及生活質素。今年是中文大學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成立十周年,本版與中大合作推出系列報道,介紹本港微創手術的今昔發展和趨勢。

《中大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十周年系列》之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