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慎終追遠

清明節讓我們慎終追遠、實踐孝道。同時,提醒我們在社會日趨老齡化之際,思考建立健全養老模式的迫切性。內地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經濟迅速增長;同時使數億人口離開父母出外工作,也讓傳統的家庭結構和由此而產生的傳統養老模式,發生了空前的改變。另一方面,計劃生育政策使照顧長者的責任,全部由獨生子女承擔。中國家庭正面臨着核心化(規模縮小),以及家人分離的狀況。可是當這些社會形態正在轉變的時候,社會保障體系卻仍在探索當中。

內地提出「9343養老格局」,計劃社會當中,百分之九十三的老人家在家中養老,由家人提供主要照料,政府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作為配套,例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小型託老所、「關愛之家」等等。百分之四的老人家享用由政府提供(例如敬老院) 或向民辦機構購買床位等的養老服務。百分之三的老人家則通過入住養老服務機構,即私人市場集中養老。

政府同時加大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勵社會團體興辦養老機構,在稅務、水電氣費等方面給予減免、對養老機構建設和改擴建發放床位補貼、對達標的民辦養老機構給予營運補貼等等。由國企牽頭的住宅發展項目當中,增加在屋苑之內專門劃出為長者設計的區域,使一家人能夠住在同一屋苑之餘,老人家又能夠得到專門的照顧設施。

此外還嘗試在農村的規劃,專門劃出老年集中居住區。老人家在乘車、就醫、觀看電影等方面給予費用減免或優先照顧。